每次在网上看到有人问艺考弹什么曲子,底下总有人推荐《卡农》《天空之城》,我真的想顺着网线过去摇醒他们。这叫冷门?这根本就是自杀式袭击。你把这些曲子弹得再好,考官心里也只会给你打上一个标签:“业余爱好者”。艺考是专业选拔,不是KTV点歌,不是比谁弹的曲子大家更熟。

艺考有哪些冷门高分钢琴曲
所以,咱们得先搞明白一件事,什么叫“冷门高分曲”。它不是说这曲子没人听过,弹出来跟外星语一样。不是。它的意思是,这首曲子在考场上不泛滥,而且能把你最牛的那一面给亮出来。别人都在走高速公路,堵得一塌糊涂,你选了一条风景又好、车又少的国道。道理就这么简单。
别再弹那些一听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曲子了。我给你说几个真正能打的,你听听看。
如果你是那种感情特别细腻,处理声音很有层次感的类型,那就别去碰那些流行曲了,太浅。你可以试试格里格的《抒情小品集》。里面有很多宝藏。比如Op.54里面的《夜曲》,或者Op.65里的《在摇篮旁》。这些曲子旋律也好听,但它的好听是高级的。和声一出来,就有种北欧森林里那种清冷、有点忧郁的画面感。考官一听,就知道你平时听的东西不一样,音乐品味在线。而且,这些曲子对踏板和音色控制的要求特别细,正好能让你展示自己的长处。这跟弹《River Flows In You》那种甜腻腻的感觉,完全是两码事。一个是黑巧克力,回味无穷;一个是糖水,喝完就忘了。
如果你手指技术特别好,跑得飞快,想秀一下。
也千万别去碰《革命》或者《钟》。我跟你说,考官听这些曲子,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他们闭着眼睛都能想到霍洛维茨是怎么弹的,阿格里奇是怎么弹的。你弹得稍微有点不到位,在他听来就是巨大的瑕疵。压力太大,没必要。你可以试试莫什科夫斯基的练习曲,Op.72。比如第六首,F大调那首。这曲子听起来哗啦哗啦的,特别华丽,技术难度也够。但它又不像李斯特那么沉重,有一种很轻巧的炫技感。能把它弹得又快又干净,手指颗粒感一颗颗像珍珠一样,考官立马就会觉得,这学生基本功扎实。这东西是骗不了人的。还有一首,李斯特的《帕格尼尼练习曲》第五首,《狩猎》。同样是李斯特,但这首就比《钟》弹的人少得多。它里面既有快速的跑动,模仿号角的声音,又有歌唱性的段落。一首曲子能让你秀好几种技术,多划算。
如果你是那种脑子特别清楚,逻辑性很强的,弹古典作品特别有优势。
那别弹贝多芬的《悲怆》第一乐章了,求你了。你可以试试海顿的奏鸣曲。很多人觉得海顿简单,那是大错特错。海顿的音乐里充满了幽默和惊喜,经常有各种意想不到的休止和转调。比如他的e小调奏鸣曲(Hob.XVI:34),听起来有点小暴躁,但又很优雅。能把海顿弹得有意思,说明你对音乐的结构和风格把握得特别准。这比弹一首从头到尾都一个情绪的浪漫派曲子,更能体现你的智商。还有,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找几首快的,比如K.141。斯卡拉蒂的曲子短,但是信息量巨大。它要求你的指尖有极强的爆发力,声音要像玻璃一样脆。弹好了,效果特别惊艳,考官的耳朵一下子就被你叫醒了。
如果你想弹中国作品,增加一点自己的特色。
千万别碰《牧童短笛》或者《解放区的天》。这些都是上个世纪的考学曲目了。你可以找一些更新、更学术的。比如汪立三先生写的《东山魁夷画意》。这套曲子是根据日本画家的画写的,特别有画面感。比如那首《涛声》,弹的时候你眼前就得有海浪拍打岩石的景象。这考验的就不光是技术了,还有你的想象力和艺术通感。或者,储望华的《南海小哨兵》。这首曲子节奏感特别强,很有活力,而且钢琴的织体写得很好,能让你展示手指的灵活性和力量。比那些软绵绵的《水草舞》之类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说白了,选冷门曲,是一种策略。是在向考官证明,你不但会弹琴,而且你懂音乐,有自己的审美,有自己的脑子。
艺考钢琴曲怎样选择
选曲子这件事,可能比你后面怎么练琴还要重要。这是你整个艺考工程的第一步,是地基。地基打歪了,后面你再努力,楼也盖不高。这事儿不复杂,就几条,但是你得对自己绝对诚实。
第一,你爱不爱这首曲子?
这不是“喜不喜欢”的问题,是“爱不爱”。你得做好准备,在接下来的大半年里,你每天都要跟这几分钟的音乐死磕。你会把它弹上一千遍,一万遍。你会因为它弹不好而崩溃,会因为它一个小节的进步而开心。如果不是真爱,你根本撑不下去。到最后,这首曲子不会是你的战友,而是你的敌人。我见过一个学生,选了一首自己不喜欢的巴赫,纯粹是因为老师说这首好拿分。结果呢,他每次练琴都跟上刑一样,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到考试的时候,他弹得倒是没错,但那音乐就跟嚼蜡一样,一点味道都没有。分数能高吗?不可能的。
第二,这曲子你到底能不能弹下来?
每年艺考考场上,都有大量“公开处刑”的场面。就是学生选了自己能力根本够不到的曲子。弹得磕磕绊绊,错音一堆,背谱背到一半脑子空白了,僵在台上。那叫一个惨。你觉得考官会因为你选的曲子难,就同情你吗?不会。他只会觉得,这孩子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好高骛远。
所以,你得做个评估。找个录音机,把你现在弹的曲子录下来,然后放给自己听。别开美颜,别自欺欺人。你的手指跑得到底有多快?你的和弦砸下去声音实不实?你最怕的技术难点是什么?搞清楚这些,再去选曲子。记住一句话:一首你能完美弹到95分的七级曲子,远远比一首你只能勉强弹到60分的十级曲子强。前者给人的感觉是“轻松”,是“掌控”,后者给人的感觉是“吃力”,是“挣扎”。你是考官,你选谁?
第三,你的手适合弹什么?
这个很现实。人的手天生就不一样。有的人手大,一个八度张开轻轻松松,弹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弦就很有优势。有的人手小,但是手指特别独立、灵活,弹莫扎特或者巴赫就特别干净。你得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手。
如果你的手小,那就主动避开那些需要巨大手掌和力量的作品。比如勃拉姆斯晚期的作品,或者李斯特的很多曲子。你硬要去弹,手会很紧张,声音又干又扁,吃力不讨好。你可以选更考验指尖功夫的,比如前面说的斯卡拉蒂,或者门德尔松的《无词歌》。
如果你的手肉乎乎的,不是特别灵活的那种。那你就别选肖邦那些需要飘逸感的夜曲或者圆舞曲。你可以试试贝多芬的奏鸣曲,发挥你力量上的优势,弹出那种厚重、有深度的声音。选曲子,就像裁缝做衣服,一定要量体裁衣。穿别人的衣服,再好看也不合身。
第四,千万别踩到考官的雷区。
你得想象一下考官的工作状态。他一天要听几十上百个学生弹琴,大部分弹的还都是那几首破曲子。他早就已经审美疲劳了,甚至有点烦躁。所以,有些曲子,你弹了,就是往枪口上撞。
我给你个黑名单,你自己对照一下:
- “考场制服”:就是《悲怆》三、《热情》三、《革命》、《钟》。这些曲子是很好,但它们是给音乐会弹的,不是给考试弹的。你弹这个,就等于默认了你要接受最高标准的检验。考官脑子里装着无数大师的版本,你任何一个细节处理得不够好,都会被无限放大。除非你有碾压所有人的实力,否则别碰。
- “山寨改编曲”:把二胡曲《二泉映月》、小提琴曲《梁祝》改成钢琴曲。这种曲子,怎么弹都觉得味道不对。钢琴的音色,模仿不出民乐那种特有的韵味。在学院派的考官听来,这就是一种“不专业”的表现。他们会觉得,你连选一首正经钢琴文献的品味都没有。
- “安眠曲”:有些曲子,比如萨蒂的某些作品,或者一些极简主义音乐,听起来很佛系。从头到尾一个情绪,没啥起伏。这种曲子自己在家听听可以,但绝对不能拿到考场上。考场上那几分钟,是你唯一的机会。你必须用音乐去冲击他、吸引他、打动他。你弹一首催眠曲,他可能听着听着就开始想中午吃什么了。等你弹完,他回过神来,给你个不高不低的分数,你找谁说理去?
- “幼儿歌曲”:比如《采茶扑蝶》《欢乐的牧童》。这不用我多说了吧。你都十八九岁了,考大学了,弹这些东西,考官只会觉得你心理不成熟,审美水平太低。直接把你pass掉都有可能。
所以,选曲子是一门学问,是你艺考的第一场仗。它考验的不仅是你的技术,更是你的品味、你的智商、你的策略。别听网上那些乱七八糟的推荐,也别盲目跟风。跟你自己的老师好好聊聊,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套“兵器”。然后,就把命交给它,往死里练。
本内容由jinli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9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