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最近在刷古诗词,发现好多宝藏句子!好多人都在问“感时花溅泪”的前一句是什么?这句诗又出自哪里?今天就来给大家好好扒一扒!

一、答案揭晓!
先剧透一下答案!“感时花溅泪”的前一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 整句诗是杜甫的《春望》。
二、诗句赏析及背景故事
这首诗啊,真的是字字泣血,满满的都是杜甫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一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第一句就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 国家虽然破碎了,但是山河依然存在,春天里,城里的草木却长得格外茂盛。 这看似平静的景象,却暗藏着无限的悲凉。 试想一下,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却长满了荒草,这景象是多么的凄凉! 这是一种强烈的对比,也更突出了国家的衰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感情高潮。 诗人看到盛开的鲜花,想到了国家破败的现状,不禁悲从中来,泪如雨下。 听到鸟儿的鸣叫,又想起了和亲人的离别,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和痛苦。 这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也是诗人内心痛苦的真实写照。 这“花溅泪”“鸟惊心”,不是真的花和鸟在哭泣和惊吓,而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了花和鸟,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的悲痛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是一种现实的残酷写照。 长达三个月的战火连绵不断,家书变得比黄金还要珍贵。 在战乱的年代,家书是亲人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而这纽带却因为战乱而变得异常脆弱。 这句诗突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诗人年老体弱,头发变得越来越少,甚至连简单的发簪都难以承受。 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衰老,更是精神上的疲惫和无奈。
整首诗,从国家到个人,都充满了悲凉的气氛。 它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深担忧。 这首诗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它真挚的情感,以及它对历史的深刻反映。
三、创作背景
这首《春望》创作于公元759年,安史之乱期间。 当时的杜甫,已经50多岁了,经历了战乱的摧残和家人的离散,身心俱疲。 他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 这种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这首诗并非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立即写就的,而是经历了动荡不安的岁月后,在安史之乱后期,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中创作的。 这段期间,诗人虽然在成都过了一段相对安稳的生活,但他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并没有减少,反而在相对平静的生活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所以,这首诗并非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长期积淀的情感爆发。
四、诗歌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也颇为精妙。 它采用了对比、象征、拟人等多种手法,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对比,突出了国家破败的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拟人,将诗人的情感赋予了花和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象征,则突出了战乱的残酷和家书的珍贵。
这首诗,语言简洁,情感真挚,读来令人感伤不已。 它不仅仅是一首抒情诗,更是一幅反映安史之乱的历史画卷。 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无奈。
这首诗,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最后,再强调一次,“感时花溅泪”的前一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出自杜甫的《春望》。 希望这篇小分享对大家有所帮助! 喜欢的话,记得点赞收藏哦!
本内容由CC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77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