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不建议报的学校 2026哪些院校需慎重报考

高考完了,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填志愿。选好一个好的专业重要性可想而知,对此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关于张雪峰不建议报的学校,以及2026哪些院校需慎重报考,不妨就一起来看看吧!

张雪峰不建议报的学校 2026哪些院校需慎重报考

张雪峰不建议报的学校

填志愿这个事,真的比高考还折磨人。分数就那么多,一分都不能浪费。张雪峰老师讲的东西,虽然话糙,但道理不糙。他讲的都是最实在的东西,就是怎么把分数花在刀刃上。咱们普通家庭,不就图个毕业好找工作,能挣钱吃饭吗?别扯那些虚的。所以,有几类学校,报了就等于跳坑,真得躲着走。

第一种,就是开了一堆**“万金油”专业的学校。你一听那专业名字,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都带个“管理”,好像很厉害。但你想想,你一个刚毕业的毛头小子,谁让你去管理?这些专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门槛,没有专业壁垒**。

什么叫壁垒?我给你举个例子。你是学医的,毕业能拿医师资格证,别人没有证就不敢给你开刀。这就是壁垒。你是学土木的,会画结构图,会算承重,别人不会,不敢瞎搞。这也是壁垒。但是,市场营销呢?一个学新闻的,只要口才好,就能干。一个学化学的,只要脸皮厚,也能干。这个专业谁都能来插一脚,根本没有护城河。

而且,这些专业在那些顶尖大学里还行。因为人家学校牌子硬,校友圈子牛,平台高,毕业出来不愁去处。但是,你把这些专业放到一个普普通通的二本学校里,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学校没啥好资源,老师也就是照本宣科,四年下来你啥也没学精。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跟你竞争的,有学各种专业的。你那点所谓的“管理学知识”,在人家眼里一文不值。最后,大部分人只能去做销售,或者干点谁都能干的行政杂活。那你这大学四年,不就白读了吗?

所以,怎么避开这种坑?很简单。第一步,打开你想报的学校的官网。第二步,找到它的“院系设置”或者“招生专业”目录。第三步,你看看它的专业列表里,是不是挤满了这种“XX管理”“XX营销”的专业。如果这个学校本身不是什么名校,还开了这么多这种专业,那基本可以断定,它就是为了凑数,为了多招生。这种学校,赶紧划掉。

第二种要躲开的,是那些瞎追热点,乱开新专业的学校。这几年,人工智能、大数据火得一塌糊涂。很多学校一看,这是个招生密码啊,于是也不管自己有没有那个条件,赶紧申请开新专业。招生简章上印得特别好看,什么“拥抱未来”“前沿科技”,听着就让人心动。

但是,你千万要冷静。开设一个新专业,特别是高科技专业,是需要很强的底蕴的。它需要有厉害的教授,有先进的实验室设备,有成体系的课程。很多学校根本不具备这些。它开个人工智能专业,可能整个系就两三个老师,还是从别的专业转过来的。上课就是念PPT,做实验就是用几台破电脑跑跑开源代码。你以为你在学人工智能,其实你连门都没入。

这就好比一个街边小餐馆,看别人卖佛跳墙赚钱,它也挂个牌子卖佛跳-墙。结果呢?就是用点粉丝、白菜、豆腐给你炖一锅。你花了佛跳墙的钱,吃了一碗麻辣烫。你说亏不亏?

所以,怎么判断一个学校的新专业是不是“空壳子”?也给你个方法。第一步,还是去学校官网。第二步,查这个新专业所在的学院。比如它开了“人工智能”,一般都在“计算机学院”或者“信息工程学院”下面。第三步,你去深入了解一下这个学院的老牌专业,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怎么样。如果它的这些基础专业在全国都排不上号,老师也没几个拿得出手的,那它新开的人工智能专业,百分之九十九是凑热闹的。别拿自己的前途去给它当小白鼠。

第三种,是那些跟**“夕阳产业”绑得太死**的学校。有些学校,看名字就知道它是干嘛的。比如校名里带“地质”“矿业”“纺织”“农业”这些词的。这些学校在几十年前,那都是香饽饽,毕业直接进国企,工作稳定得不行。

但是,时代真的变了。现在国家在搞产业升级,能源结构在调整。煤炭、钢铁这些传统行业,整体上都在走下坡路。你现在一头扎进去,图什么呢?别听人忽悠,说什么“行业总有起伏”“国家需要基础工业”。这些大道理没错,但落到你个人头上,就是毕业找不到好工作,工资低,工作环境还差。

参考文章里的数据就很说明问题。那个煤炭大学的采矿工程,曾经是王牌中的王牌。结果呢?2024届毕业生,只有35%的人干了老本行。剩下那65%的人去哪了?都转行去干销售、行政了。你说惨不惨?辛辛苦苦学了四年,最后还是回到了原点,跟那些学“万金油”专业的没啥区别。

所以,选学校和专业,一定要有就业导向。你要想的,不是这个学校过去有多辉煌,而是四年后你毕业时,这个行业还好不好。别用自己的青春,去赌一个行业的复苏。咱们普通人,赌不起。

2026需重点核查的院校特征

说完了专业,再说说学校本身。有些学校,就算专业还行,但它本身可能也藏着雷。

第一个要查清楚的,是这个学校的**“身份”稳不稳定**。你可能觉得奇怪,大学还能不稳定吗?还真的能。这几年,高校改革动作很大,合并、改名、搬迁,各种事都有。风险最大的,就是那些“独立学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本”。

很多独立学院的名字都很好听,喜欢挂一个名牌大学的前缀,比如“某某大学某某学院”。你一看,以为是那个名校的分校,感觉还不错。但是,现在国家要求这些独立学院必须和母体高校脱钩,要么自己独立成一个“学院”或“大学”,要么就跟别的学校合并,甚至直接停办。

这个影响就大了。你入学的时候,校名叫“A大学B学院”。等你毕业的时候,学校改名了,变成了“C城市职业技术大学”。你的毕业证上盖的章,就是后面这个名字。你拿着这个毕业证去找工作,HR才不管你入学时叫什么,他就认毕业证上的章。这个名字一听就不怎么样,你的学历含金量瞬间就掉了一大截。你说你冤不冤?

所以,怎么避免这个大坑?很简单,自己动手查。第一步,打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官方网站。第二步,在网站的搜索框里输入“高等学校设置”或者“全国高等学校名单”。第三步,仔细看最新的通知和公示文件。上面会清清楚楚地写着,哪些学校要改名,哪些要合并,哪些要转设。这个工作不难,花个半小时,就能让你避免一个四年的大坑。这半小时,花得值。

第二个要重点核-查的,就是学校所在的城市。我跟你说,在很多时候,城市比学校本身更重要。一个好城市,能给你带来的隐形资源,是你想象不到的。

咱们来做个对比。假设有两个学生,分数一样。一个去了上海的一所普通一本。另一个去了西北某个偏远省份的211大学。你觉得哪个未来发展更好?大概率是上海那个。为什么?

因为城市决定了你的实习机会和就业市场。你在上海,周围全是世界五百强、互联网大厂。你想实习,逃个课坐地铁就到了。你能接触到行业里最牛的人,看到最前沿的东西。而且,大公司的实习机会多如牛毛,你只要肯努力,简历上就不会是空白的。

但是,你在那个偏远省份呢?整个城市可能都没几家像样的公司。你想找个对口的实习,难于登天。唯一的办法,就是寒暑假跑到北京、上海去。路费、住宿费,都是一大笔开销。就算你去了,人生地不熟,找实习也困难重重。

四年下来,差距就出来了。毕业的时候,上海那个同学的简历金光闪闪,有好几段大厂实习经历。而你的简历,可能只有一些无关痛痒的社团活动。企业来开招聘会,好企业会去哪?肯定是去上海,去北京。谁会大老远跑到你那个小城市去?

最后的结果就是,你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的概率,远远低于那个学校不如你,但城市选得好的同学。这就是现实。所以,选学校前,别光看它官网上的照片有多美。先打开地图,看看它在哪个省,哪个市,离市中心有多远。然后再去网上查查,这个城市的经济怎么样,有哪些支柱产业,有多少好公司。把这些都搞清楚了,再做决定。这才是对自己负责。

本内容由jinli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9117.html

Like (0)
jinlianjinlia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