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animation”中文怎么说?答案很简单,就是动画。
但你要是只知道这个,那可就太天真了。这俩字背后,藏着的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文化战争、代际差异的鸿沟,还有无数爱好者“你懂个屁”的内心咆哮。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这是一道身份认同题。
最让我头疼,甚至有点火大的,就是动漫这个词的滥用。真的,每次听到有人指着皮克斯的电影,或者迪士尼的经典作品,脱口而出一句“这动漫真好看”,我心里就咯噔一下。那种感觉,就像一个摇滚老炮听到有人管平克·弗洛伊德叫“网红BGM”一样,又好气又好笑,最后只剩无力。
咱们得掰扯清楚,动漫,动漫,顾名思义,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它是一个集合名词,一个文化圈层的标签。这个词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ACG(Animation, Comic, Game)文化的影响。在日本,这两者确实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一部大火的漫画,九成九会动画化,动画火了又会反哺漫画销量,周边、游戏、真人版一条龙服务,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所以,用“动漫”来指代这个由动画和漫画共同构筑的文化生态圈,是完全没问题的。你说你喜欢“动漫”,意思是你喜欢看日本动画,也爱追漫画,没毛病。
但问题出在哪儿呢?出在懒惰。出在大众媒体和圈外人为了方便,粗暴地把这个词的内涵给阉割了。他们直接把动漫等同于动画,而且特指那种“日本风格”的动画。于是,这个词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模糊的箩筐,什么都往里装。迪士尼的公主,梦工厂的怪物,蓝天工作室的冰川萌物,甚至我们自己的《罗小黑战记》,统统被扣上了“动漫”的帽子。
它像一个被商业和大众文化不断冲刷、侵蚀、最后变得面目模糊的海岸线,原本清晰的界限早已被模糊,只剩下一个方便好记但极不准确的标签,贴在所有会动、且看起来像是画出来的影像上。这不仅仅是不精确,这是对动画这门艺术本身的消解。
动画(Animation),这个词的词源是拉丁语的“Anima”,意思是“灵魂”。多美的词源啊!它的核心是“赋予生命”——to give life to something inanimate。无论是手绘的一帧帧赛璐珞,还是电脑里的一个个多边形,动画师们做的事情,就是在创造灵魂。他们是现代的普罗米修斯,从虚无中盗取火种,点亮那些静止的线条和色块。
所以,动画是一个世界性的、关乎技艺与艺术本体的概念。它涵盖了从法国的诗意短片,到美国的商业巨制,从东欧的实验先锋,到加拿大的独立作品,当然,也包括日本的Anime和我们中国的作品。它是一种媒介,一种艺术形式,就像“电影”或者“雕塑”一样,有着广阔而庄严的疆域。
把这一切都简化成一个带有特定风格偏见的“动漫”,你品品,是不是有点暴殄天物?
说到我们自己,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更古老、更充满温情的词——美术片。
我小时候,电视上播的那些,我们都叫它美术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这几个字,就是金字招牌。那是一种独有的,带着墨香和匠心的称呼。《大闹天宫》里孙悟空那根金箍棒耍得虎虎生风,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京剧的功底;《九色鹿》里飘逸的线条,简直就是敦煌壁画活了过来;《小蝌蚪找妈妈》的水墨晕染,那叫一个气韵生动,把齐白石老先生的画魂都给请到了银幕上。
叫它美术片,是因为那个年代的创作者们,真的是把每一部作品都当成一件艺术品在雕琢。他们是艺术家,是“美”的工匠。这个词,如今听起来有点年代感,甚至有点“土”,但它背后承载的,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一种对艺术的无上虔诚。它强调的是“美术”,是画面的艺术性。所以,当你想特指上美影厂那些充满民族风格的经典作品时,用美术片这个词,会显得特别有底蕴,特别“懂”。
你看,一个简单的“animation”,在中国语境里,就分裂成了三个主要的化身:
动画:最准确、最专业、最国际化的翻译。它指向的是艺术形式本身,是那个“赋予生命”的魔法。当你和业内人士交流,或者想进行严肃讨论时,用这个词,准没错。
动漫:一个被泛化、被误用,但已经约定俗成的流行词汇。它更多地指向一种亚文化现象,特别是与日本ACG文化紧密相关的内容。在日常口语里,你说“看个动漫放松一下”,大家也都懂你指的是什么。虽然核心粉丝会对此嗤之鼻孔,但语言就是这样,在不断地演变和将错就错中,被赋予新的含义。它不精确,但它有活力,有群众基础。
美术片:一个充满怀旧色彩的、属于特定时代和特定风格的词。它代表了中国动画曾经的辉煌,是我们的文化胎记。它不常用,但一旦用出来,就仿佛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宝盒,里面全是闪闪发光的童年。
所以,到底用哪个?
这取决于你想表达什么,以及你和谁说。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对这门艺术充满热情的朋友,或者你想精准地描述一部作品的媒介属性,比如你想说《蜘蛛侠:平行宇宙》的伟大之处,你会说:“这部动画的视觉语言太牛了,它把漫画的分镜、波普艺术和CG技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你绝不会说:“这部动漫太牛了。”因为后者瞬间就拉低了你表达的层次感和专业度。
但如果你是在一个轻松的聚会上,和不太了解这些的朋友聊天,你问一句:“最近有什么好看的动漫推荐吗?” 对方可能会给你安利《间谍过家家》或者《国王排名》。这种语境下,用“动漫”是最高效的沟通方式。强行纠正对方“那叫动画不叫动漫”,只会让你显得像个讨厌的“杠精”。
而当你想和父母辈,或者同样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追忆往昔时,你可能会说:“还记得小时候看的那些美术片吗?《天书奇谭》里那个狐狸精,真是又美又坏。” 那种心领神会的默契,是“动画”或“动漫”给不了的。
语言是活的,它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场景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我个人,作为一个看了二十多年动画的老家伙,内心深处是顽固地坚守着“动画”这个词的纯洁性的。因为我知道,无论是迪士尼的歌舞升平,还是今敏的烧脑梦境;无论是《瑞克和莫蒂》的疯狂脑洞,还是《爱、死亡和机器人》的风格杂烩,它们都应该被归入动画这个伟大而包容的殿堂,而不是被轻飘飘的“动漫”一词所概括。
所以,下次当你想谈论那份让静止的画面燃烧起来的魔术时,请认真地、充满敬意地,叫它一声动画。这不仅是对翻译的尊重,更是对所有在黑暗中,一帧一帧创造“生命”的动画师们的尊重。
本内容由lily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5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