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 bring 的中文翻译,最直接、最不用动脑子的答案,就是 “带”。对,就这一个字。小学英语第一课可能就学了,“Bring me a book”,老师在讲台上指着一本书,对你这么说,你屁颠屁颠地把书“带”过去,任务完成,满分。
但这只是个开始,一个甜蜜的骗局。如果你以为掌握了“带”就等于掌握了 bring,那后面的坑,能把你摔得七荤八素,脑子里嗡嗡作响,怀疑人生。
我跟你说,bring 这个词,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词。它像个变色龙,扔到不同的语境里,就能变出完全不同的颜色,有时候甚至让你根本认不出来。翻译它,根本不是个找对应词的游戏,而是一场对场景、情绪、甚至是物理方向的推理大戏。
咱们先从最简单的,物理层面的“带来”说起。
你站在厨房门口,对里面的人喊:“帮我把盐拿来!” 这个“拿来”,就是 bring。你让你朋友来你家玩的时候,“记得带上你的新游戏机啊!” 这个“带”,也是 bring。你看,这里的核心逻辑非常清晰:一个东西,从别处,移动到你(说话者)所在的位置。方向是指向你的。这是 bring 的基本盘,也是 “带” 和 “拿来” 这两个词最舒服的区域。
但问题马上就来了。同样是移动,你离开餐厅时,服务员想收走你桌上的菜单,他会说 “I’ll take this menu”。而你需要菜单时,你会说 “Could you bring me the menu?”。看到了吗?take 和 bring,一对死对头。一个是从你这儿“拿走”,一个“拿来”给你。方向完全相反。很多人学英语的时候,脑子里只有个模糊的“带”或“拿”,结果就经常用混。想让别人把东西拿走,嘴里却冒出个 bring,对方一头雾水,你这到底是要还是不要?这种小尴尬,在跨文化交流里,简直是家常便饭。
如果说物理层面的 bring 只是小打小闹,那抽象层面的 bring,才是真正的大魔王。
比如说,“The new policy will bring great changes.” 新政策会“带来”巨大的改变。这里你用 “带来” 就比单纯用个“带”字要地道得多。“带来” 这两个字,仿佛自带一种因果关系,一种时间的沉淀感。它不仅仅是把“改变”这个东西从A点搬到B点,它强调的是“导致、引发”了这个结果。
再感受一下这个:“This song brings back so many memories.” 这首歌让我想起了好多回忆。你要是直愣愣地翻译成“这首歌带来了回忆”,听着就像机器翻译,干巴巴的,没人味儿。一个有血有肉的翻译会是什么?是 “勾起” 了回忆,是 “唤醒” 了回忆。那个 bring 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带来”,它是一种触动,一种从内心深处被牵引出来的感觉。那感觉,痒痒的,酸酸的,甜甜的,复杂得很。你看,一个 bring,已经跳出了动作的范畴,进入了情感的世界。
更绝的还在后面。
“How could you bring yourself to say that?” 这句话怎么翻译?“你怎么能带来你自己去说那个?”……这都什么跟什么。这句话的灵魂,在于那个 “bring yourself to do sth.”,它表达的是一种极大的心理挣扎,是“迫使自己”、“狠下心”去做某件不愿意做的事。所以,这句话更贴切的翻译是:“你怎么忍心说出那种话?” 或者 “你怎么能下得了决心说这话?”。这里的 bring,跟“带来”已经八竿子打不着了,它是一种意志力的驱动,一种内心的博弈。汗都下来了,是不是?
还没完。我们再看一个。
“The lawyer tried to bring new evidence to the court.” 律师试图向法庭“呈上”新的证据。你看,在法庭这么严肃的场合,用“带来”就显得太随意了,“呈上” 或者 “提交”,带着一种尊敬和正式感,这才对味儿。
“His reckless driving brought him to an early death.” 他鲁莽的驾驶“导致”了他早早丧命。这里的 bring,充满了强烈的因果和悲剧色彩。你翻译成 “导致”、“致使”,那种宿命感和警示意味一下子就出来了。
所以你看,bring 的翻译,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它是一个考量你中文功底和场景感知能力的绝佳试金石。
最要命的,还有那一大堆由 bring 组成的短语动词(phrasal verbs),那简直是英语学习者的噩梦,也是翻译的雷区。
bring up:这个词能让你疯掉。它可以是“抚养长大”。比如,“She was brought up by her grandparents.”(她是她祖父母抚养长大的)。它也可以是“提出”一个话题。比如,“He brought up an interesting point in the meeting.”(他在会上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它甚至还可以是……“呕吐”的意思。对,你没看错。虽然不那么常用,但确实存在。一个词,横跨了“养育之恩”、“思想火花”和“生理反应”三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你说吓不吓人。
bring about:这个约等于我们前面说的“导致”、“引起”。“The internet has brought about a revolution in communication.”(互联网引发了通讯领域的一场革命)。它比单纯的 bring 更强调“促成”的意味。
bring down:可以是“击落”。“The fighter jet brought down the enemy aircraft.”(战斗机击落了敌机)。可以是“推翻”。“The scandal brought down the government.”(那件丑闻推翻了政府)。也可以是“使……沮丧”。“This rainy weather is really bringing me down.”(这鬼天气真让我觉得压抑)。从物理击落到政治颠覆再到情绪低落,这跨度,简直了。
bring forward:可以是“提前”。“They brought forward the meeting to Monday.”(他们把会议提前到了周一)。也可以是“提出”建议或计划。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bring”的中文翻译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别问,问就是看情况。
放弃寻找那个所谓的“完美对应词”吧,那样的词在真正的语言世界里几乎不存在。语言不是用公式计算的,它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是流淌在具体生活场景里的血液。
翻译 bring,你需要做的,不是去翻英汉词典,而是去构建画面。在你的脑子里,把那个说出 bring 的场景给演一遍。说话的人是谁?他在哪?他对谁说?他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是想要一个实实在在的苹果,还是想引发一场惊天动地的变革?是想把一个话题摆上桌面,还是想把自己那颗不情愿的心给狠心按下去?
当你把这些都想明白了,那个最贴切的中文词,不管是 “带”、“拿”、“取”,还是 “带来”、“导致”、“引起”,甚至是 “勾起”、“呈上”、“推翻”、“忍心”……它会自己从你的脑海里蹦出来。那个词,才是真正抓住了 bring 灵魂的翻译。
这才是学语言和做翻译最有意思的地方,不是吗?它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关于情境和人心的探索。下次再有人问我“bring”怎么翻,我可能就直接把这篇文章甩给他了。
本内容由lily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6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