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entia的中文,现在官方、学界,以及越来越多有良知的媒体,都在努力推行一个词——失智症。
但如果你去问我的父辈,甚至很多同龄人,他们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十有八九是——老年痴呆。
你看,问题就出在这儿了。从“痴呆”到“失智”,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翻译上的信达雅问题,它背后,是观念的鸿沟,是尊严的斗争,是一整个社会如何看待衰老、疾病与“人”的深刻变革。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老年痴呆”这四个字。
“老年”,好,它把这个病和年纪粗暴地捆绑在了一起。仿佛人老了,就“应该”会得这个病。这本身就是一种歧视和误解。事实上,dementia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可能因为脑外伤、中风等原因患上,虽然比例很小。更重要的是,它暗示了一种宿命感,一种“老糊涂了,没办法”的消极放弃。
再看后面两个字,“痴呆”。
这简直是刻在汉语言文化里的一记响亮的耳光。你品,你细品这两个字。我们用它来骂人,形容一个人愚笨、呆傻、毫无灵气。当一个权威的医生,用这两个字去定义一个曾经鲜活、有思想、有尊严的生命时,那是什么感觉?那是一种宣判。它宣判的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个人社会属性的死亡。
我至今都记得几年前,陪邻居王阿姨带她父亲去看病。老爷子八十出头,以前是中学物理老师,特体面一人,衬衫永远笔挺。可那段时间,他开始忘事,出门找不到家,甚至不认得自己的女儿。在诊室里,一个年轻医生在病历上敲下“老年痴呆”四个字,然后抬头对王阿姨说:“就是老年痴呆,没什么好办法,回去好好看着,别让他乱跑就行。”
那一刻,我看到王阿姨的眼圈瞬间就红了。我敢说,刺痛她的,绝不仅仅是父亲的病情本身,更是“痴呆”这两个字带来的那种巨大的、无法辩驳的羞辱感。仿佛她的父亲,那个教了一辈子书、受人尊敬的王老师,从此就被贴上了一个“傻子”的标签,要被锁在家里,像个物件一样“看着”。
这就是“老年痴呆”这个词的暴力。它充满了偏见、污名和绝望。它让家属感到羞于启齿,宁愿把病人藏在家里,也不愿对外求助,因为“家丑不可外扬”,家里有个“痴呆”老人,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件丢人的事。它也让患者自己,在尚有清醒意识的间隙,感受到无尽的痛苦和自我否定。
现在,我们再来看“失智症”。
“失”,失去。“智”,不是指智商,而是更广泛的“心智功能”,包括记忆、认知、语言、判断力等等。“症”,一种病症。
连起来看,失智症,指的是一种“心智功能逐渐丧失的病症”。
这是一个多么中性、客观、充满医学关怀的词语。
它没有道德评判。它告诉你,这不是谁的错,不是因为他“笨”或者“傻”,而是他生病了,他的大脑某些部分的功能出现了问题,就像心脏会得冠心病,肾脏会得尿毒症一样,大脑也会生病。
它描述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失”是一个动态的词,意味着这是一个在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提醒我们,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我们可以早期干预,可以进行康复训练,可以用爱和陪伴延缓这个“失去”的速度。它给了家属和患者希望和行动的方向,而不是直接宣判“痴呆”的死刑。
它归还了患者的尊严。他不是“痴呆”,他是一个“失智症患者”。他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患者”。他的尊严不应该因为疾病而被剥夺。我们谈论他时,谈论的是一种疾病,而不是在嘲笑一个人的智力。
从老年痴呆到失智症,一词之差,背后是人本主义光辉的体现。它要求我们从“管理一个麻烦”的视角,转变为“照护一个病人”的视角。
当然,我们还经常听到另外几个词。
比如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很多人会把这个和dementia混为一谈。简单来说,阿兹海默症是失智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大概占了所有失智症病例的60%-70%。但失智症还包括血管性失智症、路易氏体失智症等等。所以,可以说,得了阿兹海默症,就是得了失智症;但得了失智症,不一定就是阿兹海默症。这就好比,“轿车”是“汽车”的一种,但你不能说所有的汽车都是轿车。
还有一个词是认知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这个词更宽泛,也更偏向于临床症状的描述。比如,一个人记忆力轻微下降,可以说他有“轻度认知障碍”,这可能只是正常衰老,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极早期前兆。失智症,则特指那种严重到影响了日常生活能力的、持续性的认知障碍综合征。所以,认知障碍是症状,失智症是诊断。
语言的演变,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社会的文明水位。
今天,我们之所以要如此执着地用“失智症”去替代“老年痴呆”,就像我们用“自闭症”替代“精神孤僻”,用“抑郁症”替代“想不开”一样,是在进行一场“去污名化”的战役。
这场战役的战场,不在医院,不在会议室,而在我们每个人的嘴边,在日常的每一次对话里。
当你的亲戚朋友还在说“隔壁老王好像有点老年痴呆了”,你可以温和地纠正他:“现在叫失智症,是一种脑部疾病,需要关心和帮助的。”
当媒体还在为了吸引眼球,用“痴呆老人走失”做标题时,我们可以去留言,去呼吁,用更专业、更有人文关怀的词汇。
这场战役很难。因为“老年痴呆”这个词太深入人心了,它通俗、上口,甚至带着一种黑色幽默般的无奈。而“失智症”,听起来还有点拗口,有点“学术”。
但我们必须坚持。
因为每一个被“痴呆”这个词刺伤的家庭,每一个在遗忘中挣扎的灵魂,都值得我们用更温柔、更准确的语言去描述他们的处境。这不仅仅是换个说法,这是在重建一种社会共识:他们不是家庭的累赘,不是社会的包袱,他们是我们的家人,是需要专业医疗和人性化照护的病人。
改变一个词,就是改变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而当我们开始改变看待他们的方式时,我们为他们提供的帮助,才会从简单的“看着”,变为真正的“照护”;我们的情感,才会从同情甚至嫌弃,变为真正的共情与尊重。
所以,dementia的中文翻译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它叫失智症。请务必记住这个名字。因为这三个字里,藏着我们这个时代,对生命应有的敬畏和温柔。
本内容由lily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6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