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非要一个标准答案,那我只能很敷衍地告诉你,“ditto”在中文里,字典会说,翻译成“同上”、“我也是”、“附议”。你看,这几个词是不是干巴巴的,像从某个古早的会议纪要里撕下来的纸条,毫无生气,甚至有点官僚主义的陈腐气味?
没错,这就是问题所在。
把“ditto”简单粗暴地等同于“我也是”,就像把“I love you”翻译成“我爱你”一样——意思对了,但里面包裹着的万千情绪、特定场景下的氛围感,全都在这生硬的转换中,碎了一地,捡都捡不起来。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知道“ditto”的中文翻译是什么,答案是:它没有一个完美的、一成不变的中文对应词。 它是一个活在语境里、依赖情绪、甚至带着点懒洋洋的亲密感的“氛围词”。翻译它,更像是捕捉一种感觉,而不是找一个词语的“等价物”。
让我们来掰扯掰扯这个奇妙的词。
在过去,或者说在它被NewJeans那首歌彻底引爆之前,”ditto”最经典的应用场景,可能是在美剧里。想象一下,两个同事在茶水间疯狂吐槽老板布置的离谱任务,一个人说完了,另一个人疲惫地靠在墙上,长叹一口气,然后轻轻飘出一个词:“Ditto.”
这个“Ditto”是什么?是“我也是”吗?是,但又远不止。它里面包含了:
- “你说的每一个字我都懂。”
- “我跟你一样,也被折磨得够呛。”
- “我甚至懒得再复述一遍我的痛苦,因为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
- 一种“咱俩是同一战壕的倒霉蛋”的革命情谊。
看到了吗?这一个词,包含了“感同身受”的共情,“心照不宣”的默契,还有一点点“说都懒得说了”的疲惫和亲昵。你换成“我也是”,那股子劲儿立马就泄了。听起来就像个无情的附和机器,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能与你共享情绪的活人。在办公室里填表格,上一栏写了“北京”,你下一栏想偷懒,可以写“同上”。但你朋友跟你说他失恋了心如刀割,你说“同上”?那你这朋友也算是做到头了。
所以,在那个语境下,“ditto”更像是“俺也一样”、“可不是嘛”、“+1”、“懂的都懂”这些更生活化、更网络化的表达。但即便是这些,也还是差了点意思。因为“ditto”这个音节本身,短促、轻巧,像一个气泡音,带着一种微妙的俏皮和无奈。
然后,改变一切的那个玩意儿来了——NewJeans的《Ditto》。
这首歌,简直就是给“ditto”这个词拍了一部文艺电影,赋予了它全新的、充满了少女心事的灵魂。在此之前,“ditto”更多是表示一种明确的“同意”或“同感”。但在这首歌里,它变成了一个湿漉漉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问句。
“I got no time to lose, 내 아침은 너고 / 我没有时间可以浪费,我的清晨是你”
“So say it ditto”
这里的“say it ditto”,翻译成“说‘你也是’吧”,瞬间就垮掉了。它不是在要求一个确认,它是在乞求一种呼应。它背后藏着的是——
“我这样喜欢你,你呢?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
这是一种极其脆弱、极其小心翼翼的试探。是暗恋里最核心的那个瞬间,那个把心掏出来一半,又怕被对方看见,又渴望被对方接住的瞬间。MV里那种复古DV的粗粝质感,那种隔着镜头的、模糊不清的视线,那种永远追逐着一个背影的怅然若失,全都是在为这个“ditto”铺垫情绪。
所以,在《Ditto》这首歌的语境里,这个词的“翻译”就变成了:
- “你也是这么想的吗?”
- “我们的心情是一样的,对不对?”
- “给我一个回应吧,哪怕只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叹息。”
它不再是简单的附议,而是一种对“双向奔赴”的渴望。它把暗恋里那种既甜蜜又酸涩、既充满希望又害怕落空的“暧昧”氛围,用一个词给钉死了。这简直是神来之笔。从此以后,当我们听到“ditto”,脑子里浮现的不再是办公室的吐槽,而是一个穿着校服的女孩,在夏天的风里,看着心仪男生的背影,心里默念的那句独白。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词的历史还能往前追溯。很多人(可能暴露年龄了)的“ditto”启蒙,来自1990年的电影《人鬼情未了》(Ghost)。电影里,女主角每次对男主角说“I love you”,男主角都只是回一句“Ditto”。
这个“Ditto”又是什么?
一开始,女主角是有点不满的,觉得这个回答太敷衍了。但后来她才明白,男主角的“Ditto”里,包含了他全部的、笨拙的、说不出口的爱。那是一种超越了“我也爱你”的深情。它意味着:“你对我的所有爱,我对你,亦然。并且,我懂你为什么这么爱我,因为我感受到的,和你一模一样。”
你看,从《人鬼情未了》里深沉笨拙的爱,到日常对话里心照不宣的默契,再到NewJeans歌里少女心事的试探,“ditto”这个词像一块海绵,在不同的文化场景里,吸饱了不同的情绪汁液。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ditto”到底怎么翻译?
我的答案是,别硬翻。
如果你在写作,或者在和朋友聊天,想表达那种感觉,最好的方式,可能就是直接用“ditto”这个词本身。它已经像“vibe”、“feel”、“emo”一样,成了一个无需翻译、自带一套完整情绪说明书的“文化烙印词”。你说“ditto”,懂的人自然就懂了那份默契、那份试探、那份感同身受。
如果你非要用中文去“意译”,那就得看情况了:
- 想表达吐槽的共鸣?可以说:“可不咋的!”、“简直一模一样”。
- 想表达暗恋的试探?可以说:“你……是不是也一样?”,或者干脆用一个表情,一个眼神。
- 想表达那种深沉的爱意?可能一句“我也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加上一个温柔的拥抱,反而更有力量。
说到底,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译性”。有些词,一旦翻译,灵魂就丢了。“ditto”就是这样一个词。它是一个小小的、神奇的咒语,连接着两个相似的灵魂。强行给它安上一个中文的名字,反而破坏了这份魔法。
下次再有人问你,你就告诉他,ditto的翻译,在风里,在眼神里,在某一首歌的旋律里,就是不在字典里。
本内容由lily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6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