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看到cause,脑子里就蹦出两个字:原因。
不能说错。但如果你的理解就到此为止,那你在翻译和使用这个词的路上,基本就是给自己埋下了一连串的地雷。这么说吧,把cause简单粗暴地等同于“原因”,就像把 “love” 只翻译成 “爱情” 一样,丢掉了太多东西,甚至会闹出天大的笑话。
英文里的cause,它就像一把瑞士军刀,功能多得吓人,什么都能捅一下,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但中文不是。中文更像一个老师傅的工具箱,里面每一样工具——凿子、锤子、刨子——都有自己专门的用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不能用锤子去干刨子的活儿。
所以,别再问 “cause怎么翻译” 这种大而化之的问题了。你应该问,你看到的这个cause,它在句子里到底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它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关系?
咱们先从最简单的,也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那个“原因”开始。
当cause作为名词,表示一件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时,翻译成原因,通常是安全的。比如 “The cause of the fire was a short circuit.” —— “火灾的原因是电路短路。” 这没毛病。但即便是在这个最基础的层面上,中文的工具箱里也不只有“原因”这一把锤子。
你品,你细品:
理由 (lǐyóu):这个词带有一种“主观辩解”的色彩。它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客观事实,而是某个人为了某个行为提供的支撑。比如,“He had no good cause for his anger.” 你翻译成“他为自己的愤怒找不到好原因”也行,但翻译成“他为自己的愤怒找不到正当理由”是不是感觉更到位?那个“理”字,一下子就把主观的、合理性的味道带出来了。
起因 (qǐyīn):这个词强调的是“最初的那个点”。它像是一根导火索。比如,“The assassination was the immediate cause of the war.” —— “这次刺杀是战争的直接起因。” 你用“原因”也对,但“起因”更能描绘出那种“一触即发”的画面感。
缘由 (yuányóu):这个词就更书面、更文艺了。它带着一种宿命感和故事性,仿佛在娓娓道来一段往事。“他向我解释了整件事情的缘由。” 这句话就比“他向我解释了整件事情的原因”多了一层叙事的温度。
你看,光是一个名词,中文里就有这么多细微的差别。这还只是开胃小菜。
真正让人头疼的,是当cause作为动词的时候。
我敢说,90%的英语学习者,在这个地方都会栽跟头。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找一个对应的中文动词。于是,导致 (dǎozhì) 和 造成 (zàochéng) 就被推上了前台。
这两个哥们儿,导致和造成,一出场,准没好事儿。它们天生就带有一种负面的、不好的结果的意味。“His carelessness caused the accident.” —— “他的粗心大意导致了这次事故。” / “他的粗心大意造成了这次事故。” 完全可以。它们俩就像一对黑白无常,专门负责勾走那些坏结果的魂。
但问题是,cause这个动词,在英文里可是个中性词啊!它可以引出好的结果,也可以引出中性的结果。
比如,“The new policy caused a boom in the housing market.”
你翻译成“新政策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听着就特别别扭。那个“导致”,就像给一件喜事蒙上了一层阴影。
那怎么办?
这时候,中文的另一个工具——引起 (yǐnqǐ),就派上用场了。引起比“导致”和“造成”要中性得多,适用范围也更广。它可以引出一种现象、一种情绪、一场讨论。“His speech caused a lot of debate.” —— “他的演讲引起了很多争论。” 这个就很舒服。上面那个房地产的例子,用“引起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比“导致”要好一些,但还是有点生硬。
还有一个词,促使 (cùshǐ)。这个词特别有意思,它强调的是一种“推动力”,推动某人或某个机构去做某件事,改变了内在的动机。比如,“The report caused the government to change its policy.” 你翻译成“报告促使政府改变了政策”,就非常精准。那个“促”字,把那种推动、催促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说到这里,你可能觉得,中文的动词工具箱也挺丰富的嘛。
但是,我要告诉你一个残酷的真相:在日常口语和更地道的书面语里,中国人其实很少用一个单独的动词去对应“cause”。
我们更喜欢用一个万能的句式结构。
这个结构就是初中英语就学过的:使 (shǐ) / 让 (ràng)。
忘了那些复杂的动词吧,回归到最简单的结构上来。这才是中文的精髓。
我们再看那几个例子:
“His carelessness caused the accident.” —— “他的粗心让这次事故发生了。” (是不是比“导致”更口语化?)
“The new policy caused a boom in the housing market.” —— “新政策使房地产市场繁荣了起来。” (完美!“使”字结构,优雅地连接了因和果,没有任何负面色彩。)
“His speech caused a lot of debate.” —— “他的演讲让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非常自然!)
“The report caused the government to change its policy.” —— “这份报告让政府改变了它的政策。” (简单,直接,有力!)
这个“使/让”结构,才是破解动词cause的终极密码。它不纠结于单个词的精确对应,而是从整个句子的逻辑层面去重构。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从“找词”到“造句”的飞跃。
最后,我们再聊聊cause的一种完全不同的意思,这也是很多人会忽略的。
当你说“He is fighting for a good cause.”或者“It’s a lost cause.”的时候,这里的cause跟“原因”已经八竿子打不着了。
这里的cause,指的是一种事业,一种理想,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
“a good cause”—— 一项崇高的事业,一件有意义的事。比如,为慈善机构募捐,就是“for a good cause”。
“a lost cause”—— 一项没有希望的事业,或者通俗点说,就是“没戏了”、“白费功夫”。
所以你看,从一个简单的cause出发,我们绕了一大圈,从名词的“原因”、“理由”、“起因”,到动词的“导致”、“造成”、“引起”,再到更地道的“使/让”句式,最后还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事业”和“目标”。
语言从来就不是一张A4纸上印的单词表,A对应B,C对应D。语言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了肌肉和情感的有机体。翻译一个词,尤其像cause这样身兼数职的核心词,考验的不是你的词汇量,而是你对两种语言背后不同逻辑和表达习惯的洞察力。
下次再碰到cause,别再急着掏出“原因”那把万能钥匙了。先停下来,像个侦探一样,看看它在句子里到底想干嘛,然后从你的中文工具箱里,优雅地,拿出最趁手的那一件。
本内容由lily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6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