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中文翻译

你问我coming怎么翻译?

这问题,简单,也复杂得要命。说简单,字典上第一个词就是,或者来了。完事。但你要是真敢在所有情况下都这么用……呵呵,那我只能说,朋友,你对中文的力量一无所知。

这根本不是一个翻译问题,这是一个视角问题,一个场景问题,一个根植在两种语言思维模式里的巨大鸿沟。

最经典的场景,你在房间里打游戏,你妈在饭厅喊:“吃饭了!” 你头也不抬地吼一嗓子:“I’m coming!”。这要是直译成“我来了!”,你猜怎么着?你妈可能会探头进来,一脸疑惑:“人呢?来了个寂寞?”

看到了吗?问题来了。在英语里,“I’m coming”表达的是一个动作的起始和持续状态。我“正在”前往你那里的路上。这个动作已经开始了,我是“在途”的。

但在中文里,“我来了”通常表达的是一个动作的完成。我人已经到你面前了,我“出现”了。所以,当你人在房间,还没动窝的时候,说“我来了”,在中文的语境里,你就是在撒谎。

那地道的中国人怎么说?我们会说:“就来!” 或者 “马上到!

这两个词,精髓啊!“就”和“马上”,传递的不是“在路上”这个状态,而是一种承诺和时间的紧迫感。它描绘的画面是:我马上就要动身,并且会以最快的速度到达。这是一种对呼唤者的回应,一种安抚。它更关注的是结果——我即将抵达,而不是过程。

所以,你看,一个简单的coming,就折射出中英文在描述“移动”这件事上的根本差异。英文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动态描述,而中文则更侧重于终点和结果的承诺。

这还没完,coming的用法简直是千变万化,每一个都像一个语言的陷阱。

比如,大名鼎鼎的《权力的游戏》那句台词:“Winter is coming.”

官方翻译是:“凛冬将至。”

你品品,你细品。“冬天要来了”,行不行?也行,但那股子史诗级的、宿命般的、让人脊背发凉的压迫感,瞬间就没了。变成了天气预报。“要来了”太口语化,太轻飘飘了。“将至”,这两个字,带着文言的韵味,有一种不可阻挡、缓缓逼近的宿命感。“将”字,预示着未来,但比“要”更正式,更具文学性;“至”,抵达也,比“来”更书面,更有分量。这就是翻译的“信达雅”里,那个最难的“雅”。它翻译的不是字面意思,而是气氛和情绪

再来个商业场景。电影预告片结尾,黑屏白字:“Coming Soon.”

你要是翻译成“马上来”,那感觉就像楼下超市开业大酬宾,廉价感扑面而来。正确的翻译是:“即将上映”或者“敬请期待”。

“即将上映”,专业、准确,充满了行业术语的正式感。“敬请期待”更高明,它直接跳出了对“coming”的翻译,而是去翻译“coming soon”这个短语背后的商业目的——吊起你的胃口,让你等着。它从描述一个事实(电影要来了),变成了与观众的一种互动(我们请求你期待地等待)。高级不高级?

我们再深入一点,coming可以完全脱离物理移动。

比如朋友跟你抱怨工作,你劝了他半天,他终于不钻牛角尖了。你可以说:“He’s finally coming around.”

这怎么翻?“他终于要来了”?他要来哪儿?你家吗?不对。这里的“coming around”是一种态度的转变,思想的靠近。我们一般会说:“他终于想通了。” 或者 “他回心转意了。”

你看,中文里没有一个词能直接对应“coming around”,但我们有无数个词可以精确地描述这种心理变化的过程和结果。“想通了”,强调的是一个认知闭环的完成;“回心转意了”,则更侧重于情感上的回归。翻译到这一层,你已经不是在翻译单词,你是在翻译人心

还有一个更绝的,充满感叹和无奈的用法:“What is the world coming to?”

直译:“这个世界要来什么地方去?”—— 这说的都不是中国话了。

这句话的本质,是一种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它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所以,地道的翻译,也必须是情绪的。比如:

这世道是怎么了?

这都叫什么事儿啊!

这些话里,每一个字都没有“来”的意思,但它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句的精髓——那种无力、愤怒和困惑。这才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得意而忘形。忘记原来的词“形”,得到它真正的神“意”。

最后,咱们聊一个绕不开的,有点成人向的用法。在亲密关系里,“I’m coming.” 的意思,大家都懂。

这时候,中文翻译反而出现了一个奇妙的重合。最直接、最常用的表达就是:“我要来了。” 或者在那个瞬间,直接喊出:“来了!

是不是很奇妙?在这个特定的、强调“抵达高潮”的语境下,中文里表示“完成”的“来了”,竟然和英文里表示“过程”的“coming”完美地指向了同一个生理顶点。这大概是语言在跨越文化时,一个美丽的意外。它说明,无论语言结构有多大差异,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体验,总能找到共通的表达。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coming怎么翻译?

它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单词。它是一个坐标,你需要知道谁在说(who),对谁说(whom),在什么场景下说(where),以及想要达到什么目的(why)。

它是妈妈饭桌旁的“就来”,是史塔克家族的“将至”,是电影院里的“敬请期待”,是朋友的“想通了”,是世人的“这叫什么事儿啊”,也是恋人间的“来了”。

下一次,当你想翻译“coming”的时候,别再傻乎乎地只想到“来”。先停一下,在脑子里画一幅画,感受那个场景里的空气、温度和情绪。

然后,你会发现,最准确的那个词,早就等在那儿了。

coming中文翻译

本内容由lily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6750.html

Like (0)
lilylily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