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问我 expected 怎么翻译,我第一反应可能会给你三个词:预期的、期望的、理应的。但你如果就此打住,那简直是买椟还珠,错过了这词背后一整个精彩的世界。这三个词,就像是官方给出的标准答案,正确,但无聊,甚至在很多时候,它们根本就不是最好的答案。
说真的,我最怕的就是这种看起来简单、人人都以为自己懂的单词。因为它太容易被翻译得“死气沉沉”。
我们先说说最常见,也最被滥用的那个——预期。这个词,我一看到它,脑子里浮现的就是一张PPT,上面画着一条曲折的K线图,旁边用冰冷的字体标注着:“Q3营收低于预期”。看到了吗?预期这个词,它天生就带着一种疏离感、一种客观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腔调。它属于数据、报告、项目计划书。比如,“项目的完成时间比预期的要晚”,“这次更新的效果达到了我们的预期”。在这些句子里,它就是个衡量标准,一个刻度,冷静、克制。你把“预期”换成“预料”或者“预计”,意思也差不离,都是一种基于已有信息做出的、不包含个人情感的推测。
但生活不是一份财务报表。一旦场景切换到人与人之间,你再用“预期”,那味道就全变了。试想一下,你对你的伴侣说:“你今天的表现,没有达到我的预期。” 天啊,这话说出来,简直就像是经理在给员工做绩效评估,冷得能掉冰渣子。关系瞬间就从亲密变成了审视与被审视。这种时候,另一个更有温度、甚至有点烫手的词就该登场了——期望。
期望。这个词,可重了。它里面包裹着的是希望、是寄托、是情感的投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那绝对不是一个冷冰冰的“预期”。那里面有他们的青春、他们的遗憾、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全部想象。所以当一个孩子说“我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时,那种沉甸甸的负罪感,是“低于预期”这种词永远无法传达的。期望是主观的,是充满感情的,它连接着人心。它有正面的激励,也有负面的压力。“我对你的期望很高”,这句话既可以是认可,也可以是枷锁。而“我对这段关系的期望”,里面藏着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投入,一旦落空,随之而来的是失望、是伤心,而不是简单的“数据不符”。
所以你看,从“预期”到“期望”,我们已经从客观的“预测”走到了主观的“希望”。但expected的内涵还没完。
还有一种情况,它不关乎预测,也不关乎希望,而关乎“常理”和“规矩”。比如这句话:“After he made such a terrible mistake, he was expected to apologize.”
你用“预期”?“在他犯下如此严重的错误后,我们预期他会道歉。”——听起来像是在做行为预测,少了点道德上的谴责。
你用“期望”?“……我们期望他会道歉。”——好像有点弱,变成了我们单方面的、卑微的愿望。
这时候,真正传神的是另外两个词:理应或者本该。“他理应道歉。”“他本该道歉的。”这几个字一出来,那种基于社会共识、道德准则的“应当如此”的强大气场就有了。这里的expected,翻译的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种“义务”和“常识”。它背后站着的是所有人的目光,是一种无形的社会契压。你没这么做,你就是不合常理,就是破坏了规矩。再比如,“As the host, you’re expected to make your guests feel welcome.” 你看,这里的expected,不就是“作为主人,你理应让客人感到宾至如归”吗?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一种身份所带来的天然责任。
说到这里,你可能觉得已经把expected拿捏得差不多了。但真正的高手,往往会用更“隐形”的翻译。
有一种场景,叫“As expected…”,意思是“正如所料”。很多人会直译成“如预期的那样……”,这没错,但有点啰嗦,书面语味道太重。在日常交流中,一个简单的词就能让它活起来——果然。
“The villain, as expected, had a secret escape plan.”
“反派果然留了条秘密的逃生通道。”
是不是比“正如预期的那样,反派……”要生动、地道得多?“果然”这个词,自带一种“我就知道会这样”的恍然大悟和确认感,完美捕捉了“as expected”的神髓。
反过来,“unexpected”呢?“出乎意料”当然是标准答案。但有时候,一句简单的“没想到”或者“竟然”来得更有冲击力。
“His reaction was completely unexpected.”
“他的反应,我完全没想到。”
“He unexpectedly showed up at the party.”
“他竟然出现在派对上了。”
语言的魅力就在这里。它不是公式,不是一对一的精准兑换。一个expected,背后是冰冷的数字、是滚烫的情感、是无形的规矩,更是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用心去体会的微妙语境。
所以,下次再碰到expected,别再条件反射地只想到“预期”了。多停一秒,问问自己:
这是一种冷冰冰的、基于数据的预测吗?(用预期、预计)
这是一种带着个人情感的、主观的希望和寄托吗?(用期望)
这是一种基于社会常识、道德或规则的“应当”吗?(用理应、本该)
或者,它能不能被一个更生动、更场景化的词,比如“果然”或者“竟然”,来点亮整个句子?
把一个词翻译“对”,和翻译“好”,中间隔着的,可能就是我们对生活本身有多深的理解。因为语言的根,终究是扎在活生生的人和事里的。
本内容由lily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6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