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loyees中文翻译

员工,或者说得更书面化、更法律化一点,叫 雇员

但你要是以为“employees”就这么简单地被这两个词概括了,那可就太天真了。真的,太小看咱们中文在企业管理这门“语言艺术”上的博大精深了。我在HR这行里泡了十几年,从外企到民企,再到如今打了鸡血一样的互联网大厂,见过的称呼,比我签过的劳动合同花样还多。

这背后藏着的东西,可就不是字典上那两个冰冷的汉字能解释清楚的了,那是一整套的话术,一整套的公司文化,甚至,是一种权力关系在语言上的投射。懂吗?

我们先掰扯掰扯最基础的这两个。

雇员 (gùyuán),你听听这个词的发音,gù,四声,干脆,利落,带着一种不容置喙的冰冷感。这个词,法律味儿特别重。什么时候会用?签合同的时候,上面白纸黑字写着“兹雇佣某某某成为本公司雇员”;谈解约赔偿的时候,律师函里会冷冰冰地甩出这个词。它在强调一种关系:我付钱,你出卖劳动力。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基于契约的交易关系。它不谈感情,只谈权利和义务。在老一辈人,或者在一些传统制造业、非常严谨的外企里,这个词依然有它的生命力。它清晰,它准确,它划清了界限。你和我,是雇主和雇员,别扯别的。

然后是 员工 (yuángōng)。这个词就温情多了,也普遍得多。一个“员”字,仿佛就把人拉进了一个集体。你是这个公司的一员,我们是一个团队。听起来是不是比“雇员”顺耳多了?绝大多数公司,日常口头和书面沟通,用的都是“员工”。“各位员工请注意”、“优秀员工表彰大会”。这个词,模糊了纯粹的交易感,增加了一点点归属感的味道。它像是在说:我们不仅是买卖关系,我们还是一个集体。但你细品,这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之下,内核还是“雇佣”。只是换了件好看点的衣服而已。

好了,基础款说完了。接下来,才是真正精彩的部分,是现代企业,尤其是那些最会“搞事情”的互联网公司,玩出来的花样。

你肯定听过 小伙伴 (xiǎo huǒbàn) 这个词吧?

天啊,我第一次在公司全员邮件里看到“各位小伙伴”的时候,差点一口咖啡喷在屏幕上。一股浓浓的幼儿园老师摇着手铃的既视感。这个词的杀伤力在于,它试图用一种极度扁平化、年轻化、甚至可以说是“萌化”的语态,来消解掉职场里天然存在的层级和严肃性。

老板不再是老板,是“大伙伴”;你不再是下属,是“小伙伴”。大家都是平等的“伙伴”哦!听起来多美妙?可是,你见过哪个“小伙伴”能决定另一个“小伙伴”的绩效和年终奖?你见过哪个“小伙伴”在项目搞砸了之后,需要对另一个“小伙伴”负责,甚至被“优化”掉?

“小伙伴”这个词,就是一层糖衣。它让你在加班到深夜的时候,产生一种“我们是在一起为了梦想奋斗”的错觉,而不是“我被老板压榨”。它在你接受一个不那么合理的KPI时,让你觉得“这是伙伴之间的互相支持”,而不是“这是上级下达的强制命令”。它是一种心理上的柔性麻醉剂。当HR微笑着对你说“某某小伙伴,我们可能要对你的岗位做一些调整……”的时候,那种荒诞感,简直能把人逼疯。

然后,还有个更高级的变种:同学 (tóngxué)

这个词以阿里系为代表,迅速风靡。你不得不佩服发明这个词的人,简直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同学”比“小伙伴”更进了一步。它不仅仅是扁平化,它还构建了一个场景——学校。

在学校里,大家是为了“学习”和“成长”而来的。所以,公司不再是剥削你的地方,而是“赋能”于你、让你成长进步的“大学”。马老师不是老板,是“老师”。你在公司工作,不是打工,是“学习”。996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你更快地“成长”啊,同学!业绩不好被淘汰了?那不叫裁员,那叫“你从这所学校毕业了”。

你品,你细品。这个词,把一切资本行为都合理化、神圣化了。它甚至赋予了公司一种教育机构般的道德光环。在这种话语体系下,你如果抱怨累、抱怨不公,就显得你不是一个“好学”的“好同学”。你辜负了“学校”的培养和“老师”的期望。这种道德绑架,比“小伙伴”又高明了不止一个段位。

如果说“同学”是道德绑架,那 家人 (jiārén) 就是情感勒索的巅峰了。

“我们是一个family!”“公司就是你的家!”每次听到有老板在年会上热泪盈眶地喊出这句话,我就浑身起鸡皮疙瘩。

家是什么?家是无条件的包容和爱。家是你的避风港。你生病了,家人会照顾你;你犯错了,家人会原谅你;你没钱了,家人会接济你。

那公司呢?你生病请个长假试试?你连续两个季度业绩不达标试试?你到了35岁性价比降低了试试?“家人”会毫不犹豫地跟你解除劳动合同,并且让法务和HR算清楚N+1一分钱都不会多给你。

把公司比作“家”,是管理者最无耻也最有效的骗局之一。它用一种最温暖、最不可辩驳的情感关系,来要求你付出无限的忠诚和牺牲。你得为“家”无私奉献,你得为“家”加班加点,你不能计较“家里”给你的待遇。你要是跟“家人”谈钱,多伤感情啊!

所以,年轻人,当你的老板跟你称兄道弟,说我们都是“家人”的时候,你一定要清醒一点。亲兄弟明算账,更何况这根本不是你家。

当然,还有一些别的词。

比如 人才 (réncái)。这个词听起来很受用,对吧?公司不叫你员工,叫你“人才”。“人才引进”、“核心人才池”。你感觉自己被重视了,被当成宝了。但“人才”这个词的背后逻辑是“工具化”。你是有用之才,是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工具。当你的才华、技能、精力被用尽,或者有了更便宜、更好用的“人才”时,你就不再是“人才”了,你成了“成本”。这个词,捧得有多高,摔得就有多重。

还有华为系的 奋斗者 (fèndòu zhě)。这个词,带着一股浓烈的、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色彩。它直接把员工划分成了两个群体:愿意签署《奋斗者协议》、放弃带薪年休假的“奋斗者”,和普通的劳动者。它用“奋斗”这个充满正能量的词,来筛选出那些最能“卷”、最能付出的员工,并给予他们更多的激励。这是一种价值观的筛选,它告诉你,在这家公司,只有“奋斗”才配得上荣誉和高薪。它赤裸,但也诚实。

所以你看,“employees”的中文翻译,哪里只是“员工”或者“雇员”那么简单?

从冷冰冰的 雇员,到有点集体感的 员工,再到刻意模糊层级的 小伙伴,到构建学习场景的 同学,到情感勒索的 家人,再到工具属性的 人才 和价值观绑定的 奋斗者……

每一个词的变迁,都折射出企业管理思想的演变和话术的升级。语言,从来都不是中立的。它塑造了我们对工作的认知,定义了我们和公司的关系,甚至影响了我们对自身价值的判断。

下次,当你进入一家新公司,别光听HR给你画的那些大饼,仔细听听,他们是怎么称呼自己的“employees”的。

那称呼里,藏着这家公司最真实的灵魂。

employees中文翻译

本内容由lily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6934.html

Like (0)
lilylily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