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ing”这个词,中文里根本就没有一个能打的翻译。
真的,一个都没有。你别跟我抬杠,说什么“约会”啊,“谈恋爱”啊,这些词,要么太轻,要么太重,要么干脆就跑偏了十万八千里。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翻译问题,这背后,是两种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之间那点事儿”上,根深蒂固的巨大差异。
我们先说说最常见的那个翻译:约会。
听起来是不是挺像那么回事?“I have a date tonight.” “我今晚有个约会。” 好像对上了。但你仔细品品,中文语境里的“约会”是什么感觉?它是一个事件,一个动作,一个被明确安排好的行程。去看电影是约会,去吃饭是约会。它描述的是“出去玩”这个行为本身,而不是两个人之间那种持续的、探索性的、不确定的关系状态。
一个美国人说“We are dating”,他表达的是“我们俩最近走得挺近,在互相了解,但还不是男女朋友,也可能同时还在了解别人”。这是一种进行时,是一种状态。可你要是跟一个中国朋友说“我和那谁正在约会”,对方的第一反应八成是“啊?你们天天出去玩吗?”,而不是“哦,你们是在那种关系阶段啊”。
更要命的是,“约会”这个词在国内的语境里,分量被放得很大。你跟你妈说“我今晚有个约会”,她脑子里立马就拉响警报了,是不是要定下来了?是不是见家长就不远了?它自带一种迈向严肃关系的仪式感。而在Dating的语境里,第一次date可能就是喝杯咖啡,半小时不到,聊不来就拜拜,连对方姓什么都可能没记住。这能叫“约会”吗?这在中国,顶多算“见个面,聊聊天”。
所以你看,约会这个词,只捕捉了Dating的表皮,就是“两个人一起出去”这个动作,却完全没抓住其“非唯一性、探索性、低承诺”的灵魂。它太具体,太像一个日程表上的条目,失去了那种流动的、暧昧的、充满可能性的状态感。
那我们再看另一个重量级选手:谈恋爱。
这个词,分量就完全反过来了,太重了!重得能砸死人。
谈恋爱是什么?那是在公共语境和私人关系里都盖了章的“情侣关系”。一旦进入“谈恋爱”阶段,就意味着排他性协议生效,意味着双方默认了彼此的男女朋友身份,意味着你们的关系要对亲朋好友有个说法了。朋友圈该官宣了,朋友聚会要成双入对了,过年可能要被问“什么时候带回来看看”了。
一个美国人可以date三五个人,这在他们的文化里,只要没捅破那层窗户纸,没进行“the talk”(那场决定是否要exclusive的严肃对话),都算正常操作。可你敢在中国同时跟三五个人“谈恋爱”吗?那你不是在谈恋爱,你是在养鱼,在当海王,是要被挂在网上游街示众的。
Dating的精髓,恰恰就在于它处于“认识”和“谈恋爱”之间的那个广阔的、模糊的、自由的灰色地带。它是一个筛选期,一个试用期。在这个阶段,你可以自由地感受、比较、判断,而不需要背负任何道德枷锁和关系责任。而谈恋爱,就是试用期结束,转正了。
所以,把Dating翻译成谈恋爱,相当于直接跳过了新手村,跳过了所有主线任务,直接去打最终BOSS了。这完全是对整个过程的误读。
还有一些更接地气的说法,比如北方的处对象。
这个词比“谈恋爱”稍微朴素点,少了些风花雪月,多了些过日子的实在感。它强调的是“处”,是相处,是磨合。目的性也更强,大都奔着结婚去。“咱们处个对象试试”,这话一说出口,潜台词就是“如果我们处得来,那下一步就是奔着成家去了”。它依然是一种确定的关系,一种身份的绑定,和Dating那种轻松、开放的氛围还是格格不入。
那么,是不是中文就真的束手无策了?
倒也不是。语言是活的,文化也是。现代都市里的年轻人,其实早就在实践着Dating的内核了,只是我们没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词去定义它。于是,我们创造了一些“代餐”。
比如,搞暧昧。
这个词就很传神,但可惜,它带了点贬义。一说“搞暧昧”,总感觉有点不清不楚,有点拉扯,甚至有点“渣”的嫌疑。它精准地描述了那种“友情之上,恋人未满”的氛围,那种试探和推拉,但它缺乏Dating里那种相对健康、公开的探索意味。Dating可以是很阳光的,可以大大方方告诉朋友“I’m dating someone”,而“我在跟人搞暧昧”,这话听起来就有点上不了台面。
再比如,现在最流行的说法:“在了解阶段”或者“互相了解一下”。
这大概是目前为止,最接近Dating内核的中文表达了。它完美地诠释了那种“非确定性”和“过程感”。“你们俩什么关系啊?”“嗯……在互相了解呢。” 这句话简直是当代年轻人的万能挡箭牌。它既承认了两人之间有超出普通朋友的互动,又巧妙地回避了任何关于承诺和未来的定义。
但你发现没有,它依然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短语”,一个“解释”。它是一种描述,而不是一个标签。这恰恰证明了,我们的语言文化里,原生缺少这样一个“标签位”。我们不得不用一句话去解释一个英文单词就能搞定的概念。
说到底,Dating这个词的翻译困境,折射的是一个文化现象:在传统的东方社会里,男女之间的关系路径,是更线性、更讲求效率的。从“相亲/介绍认识”到“处对象/谈恋爱”,中间那个模糊地带被刻意压缩得很短,甚至不存在。整个社会的期望就是让你尽快“锁定目标”,进入“稳定关系”。
而Dating文化,则把这个模糊地带极大地拉长了,并把它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值得享受的、有自身规则的阶段。它鼓励探索,容忍试错,把“不确定性”本身看作是一种常态,而不是一种需要尽快消除的焦虑。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你“dating”怎么翻,你或许可以告诉他,这玩意儿,咱们不“翻”,咱们“活”。活在约会的期待里,活在暧昧的拉扯中,活在谈恋爱的门槛前。它不是一个词,它是一段悬而未决的人生。它是一种我们正在经历、正在适应,却还没有来得及为它取一个响亮名字的,我们这个时代独有的情感状态。
本内容由lily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7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