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mas的中文翻译,是圣诞节。
这几乎是一个不需要思考就能脱口而出的答案。但在我看来,如果你觉得这三个字就能概括一切,那就太天真了。这三个字背后,藏着翻译的精妙、文化的流变,以及一个节日在东方大地落地生根后,被彻底重塑的奇妙旅程。
我们先拆开看,圣诞节(Shèngdànjié)。这真是一个堪称“信、达、雅”的绝佳翻译范例。圣,sheng,指的是神圣、圣洁,直接点出了节日的宗教属性,那个核心——耶稣基督。诞,dan,就是诞生、降生。节,jie,这个字最关键,它给了这个外来词一个本土的身份,一个节日的名分。连在一起,神圣的诞生之节,意思精准,意境庄严,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你几乎能透过这三个汉字,看到一幅中世纪的宗教画,圣洁的光晕笼罩着马槽里的圣婴。
然而,事情很快就变得有意思了。在中国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台湾,以及一些更严谨的基督徒社群里,你还会听到另一个版本:耶诞节(Yēdànjié)。
这个“耶”字,直接取自“耶稣”(Yēsū)的首字。比起“圣”字的泛指,“耶”字的指向性简直是毫不含糊,开门见山地告诉你:这是耶稣的生日,别搞错了。用“耶诞节”的人,多少带着一种对本源的坚持,一种不想让节日的宗教内核被稀释的执着。他们可能会觉得,“圣诞”这个词太宽泛了,中国的文化里,“圣”人可太多了,孔子也叫“圣人”,万一搞混了呢?所以,用“耶诞”,更精确,更虔诚。
于是,圣诞节与耶诞节,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个更大众通俗,一个更圈层精准。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恰恰反映了不同人群对这个节日的不同理解和定位。
但真正有趣、也更值得聊的,是第三重“翻译”。这重翻译,不存在于任何一本词典里,它活在中国的每一条商业街、每一个购物中心、每一间挤满了年轻人的餐厅里。
在今天的中国大陆,对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圣诞节”这三个字的实际“翻译”,可能更接近于——“一个找理由和朋友聚会、情侣约会、商场打折的洋气日子”。
这才是这个词在当下语境里,最真实、最生动的注解。
这个“翻译”版本,剥离了几乎所有的宗教色彩。马槽、圣婴、东方三博士……这些元素被悄悄替换成了:巨大的、闪着廉价灯光的塑料圣诞树;循环播放到让人神经衰弱的《Jingle Bells》;以及,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创造——平安夜送苹果。
这个习俗,简直是东方智慧与商业主义结合的完美典范。因为“苹果”的“苹”(píng)与“平安”(píng’ān)的“平”谐音,于是,在平安夜(Christmas Eve)这个本该是家人团聚、静待子时钟声的夜晚,送一个用精美包装纸和玻璃纸包起来的苹果,就成了“送平安”的象征。一个普普通通的水果,身价瞬间翻上几倍甚至十几倍,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承载着一种全新的、被本土化了的仪式感。
我永远忘不了有一年,在北京的冬夜,寒风刮得像刀子一样,我看到一个外卖小哥,车把上挂着一个包装得像奢侈品的苹果,小心翼翼地穿过拥挤的车流。那一刻,我脑子里想的不是耶稣,而是这种奇妙的文化嫁接。那个苹果,就是圣诞节在中国最贴切的世俗化“翻译”成果。它与宗教无关,与传统无关,它只关乎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祝福——“平安”,以及商家们最敏锐的嗅觉。
所以,当一个中国年轻人说“我们去过圣诞节吧”,他脑海里的画面,大概率不是教堂里的唱诗班,而是在市中心某家网红餐厅前排着长长的队,是和朋友们交换着用华丽包装纸裹着的、也许并不那么实用的礼物,是在朋友圈里晒出和圣诞树的合影,配上一句“Merry Christmas”。这个节日的内核,被彻底置换了。它不再是关于“诞生”与“救赎”的宏大叙事,而是关于“消费”与“社交”的个人狂欢。
它变成了一个冬季版的“情人节”,一个年末版的“双十一”。
这种“翻译”是错的吗?我倒不这么觉得。
文化本身就是流动的,像水一样,装进什么样的容器,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形状。一个源自中东、在欧洲发扬光大的宗教节日,漂洋过海来到一个没有基督教传统的东方国度,它被误解、被改造、被重新诠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我们把它最具进攻性、最需要理解门槛的宗教内核给过滤掉了,只留下了那些最普世、最容易被接纳的元素:冬日里的温暖、闪亮的灯光、欢聚的理由、互赠礼物的喜悦。
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拿来主义。我们不需要背负它沉重的历史和文化包袱,我们只取用它那层欢乐的、亮晶晶的糖衣。
有时候我甚至会想,为什么我们不直接音译,叫它“克里斯马斯节”?就像“沙发”(sofa)、“巧克力”(chocolate)一样。或许,正是因为“节”这个字,给了它一种特殊的期待。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节”就意味着要庆祝,要热闹,要吃点好的,要和重要的人在一起。圣诞节这个名字,从一开始就预示了它在中国的命运——必然会成为一场盛大的、本土化的热闹。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Christmas的中文翻译是什么?
如果你要写进教科书,答案是圣诞节,或者在某些场合下是耶诞节。这是一个体面的、精准的、忠于原意的翻译。
但如果你想理解这个词在中国当下的真实脉动,那么它的“翻译”可能是一顿火锅,一场电影,一个被包装起来的红苹果,一句笨拙的“Merry Christmas”,和一张张在美颜滤镜下闪闪发光的年轻笑脸。这个翻译版本,潦草、生动,甚至有点滑稽,但它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
这或许就是语言和文化最有魅力的地方吧,一个词语的意义,从来不只固定在字典里。它活在人们的口中,活在流转的时光里,活在一代又一代人赋予它的、全新的生命里。它永远在流动,永远在被重新定义。
本内容由lily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7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