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al中文翻译

cultural的中文翻译?直接说,字典会告诉你,是“文化的”。

就这两个字。干净,利落,看起来完美对应。

但如果你真的在和语言打交道,你就会知道,这俩字儿,很多时候,简直就是个陷阱,一个翻译腔的重灾区。它就像一瓶万金油,什么地方都能抹,但抹完之后,那股子别扭的、挥之不去的味儿,只有自己知道。

我第一次对“文化的”这三个字产生生理性厌恶,是在翻译一篇关于城市建筑的文章时。原文说 “the building’s design has a deep cultural significance”。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最懒惰的反应,就是“这座建筑的设计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写下来,读一遍,自己都觉得不对劲。什么叫“文化意义”?太空了,太泛了,像一句正确的废话。它到底是指这个设计融合了某种传统图腾?还是说它的布局暗合了某种风水哲学?或者是它使用的材料是当地特有的,承载了百年的工艺记忆?原文作者用 “cultural” 这个词,脑子里是有画面的,是具体的,是活生生的。而我翻译出来的“文化意义”,却是一团模糊的、毫无质感的棉花糖。

后来我琢磨了半天,查了资料,把那句话改成了:“这座建筑的设计,其内涵与本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紧密相连,意味深长。”

你看,是不是好多了?我压根儿就没用“文化”这两个字,但我把 “cultural” 背后那个约定俗成的、根植于特定人群生活方式的那个“劲儿”,给翻译出来了。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英文里的 “cultural” 是一个极其方便的形容词,它像个小挂件,可以轻松地挂在任何名词前面。Cultural event, cultural difference, cultural phenomenon, cultural identity… 太多了。它描述的是一种属性,一种渗透在事物方方面面的、与特定人群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其余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有关的属性。

但汉语,我们的母语,它的思维方式不太一样。我们不太习惯把“文化”这么一个宏大、厚重的概念,抽离成一个轻飘飘的形容词,到处去“修饰”别的东西。文化,在我们这儿,更多时候是个名词,是个实体。它像一片土壤,万物在其中生长,而不是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

所以,当你看到 “cultural” 的时候,脑子里第一时间蹦出“文化的”,你就得拉响警报了。你得问自己几个问题:

它在这里,到底想说的是什么?

是想说“历史悠久的”?比如 “a cultural heritage site”,翻译成“一处文化遗产地”当然没错,但有时翻译成“一处古迹”或者“一处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所在”,是不是更有画面感?

是想说“艺术相关的”?比如 “a cultural evening”,翻译成“文化之夜”总感觉有点像政府报告的标题。说成“一场文艺晚会”或者干脆具体点“一场有昆曲和古琴表演的雅集”,是不是一下子就活了?

是想说“特定族群的”或者“风俗习惯上的”?这大概是最难处理,也最能体现翻译功力的地方。比如那句经典的 “It’s a cultural thing.” 你要是翻译成“这是一件文化上的事”,对方可能会觉得你在说谜语。这时候,就得彻底扔掉原文的壳子,去抓它的核。

看语境。如果是在解释为什么大家吃饭时都抢着买单,你可以说:“咱们这儿讲究这个,是人情世故。

如果是在解释为什么日本人送礼要包装得里三层外三层,你可以说:“这是一种礼节,是他们表达心意的方式。

如果是在解释为什么某些地方的人说话声音特别大,你可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习惯了。

你看,人情世故、礼节、习惯、一方水土……这些词,都比干巴巴的“文化的”要好一万倍。它们把 “cultural” 这个抽象的概念,还原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触摸、感受到的具体情境。这才是翻译的真谛——不是在做文字的搬运工,而是在做语境内涵的“摆渡人”。

我越来越觉得,对 “cultural” 这个词的处理方式,是区分一个翻译是“匠”还是“师”的试金石。匠人会迅速给出“文化的”这个标准答案,完成任务,拿钱走人。而“师者”,会停下来,会皱眉,会去咂摸这个词在句子里的味道,会去想象作者在写下它时,眼前浮现的是怎样的场景,然后,他会用自己的母语,把那个场景、那个味道,尽可能原生地复刻出来。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入到骨子里的语言自信。我们不需要生硬地在汉语里造一个和 “cultural” 完全对等的形容词。我们的语言系统里,有无数更生动、更具体的词汇去表达同样的意思。它们像散落在各处的珍珠,风土人情、民俗、底蕴、人文、传统、习俗、约定俗成……翻译者的工作,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境,把最恰当的那一颗珍珠捡起来,放到最合适的位置。

有时候,”cultural”甚至可以被翻译成一种感觉,一种氛围。比如 “The city has a unique cultural vibe.” 你说“这座城市有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也还行,但还是有点飘。不如说:“这座城,有它自己的脾气和味道。” 或者“走在这座城的街上,你能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调调。” 这种看似不精确的翻译,反而更接近原文想要传达的那种浸入式的体验。

说白了,翻译 “cultural” 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去抽象化”和“再具体化”的过程。英文用一个高度抽象的词来概括,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打碎,溶解,让它渗透进具体的、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词句里去。

所以,别再迷信“文化的”这三个字了。它只是一个最省事的起点,但往往离终点十万八千里。下一次,当你再和 “cultural” 这个磨人的小妖精相遇时,别急着投降。多想想,多问问自己,它到底想说什么?是想说一段历史?一种风俗?一份人情?还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骨子里的东西

找到了那个东西,你的翻译,才算真正有了灵魂。

cultural中文翻译

本内容由lily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7166.html

Like (0)
lilylily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