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s”这个词,它的中文翻译是什么?
最直接、最不会出错的答案是:按钮。
但如果你以为事情到此就结束了,那可就太天真了。我跟你讲,在翻译、产品设计和软件开发的江湖里,这个看似简单的“buttons”,简直就是一场旷日持久、剪不断理还乱的战争。它背后牵扯出的,是语境、是用户体验、是文化习惯,甚至是一个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之间会不会拍桌子吵起来的导火索。
说真的,每次看到需求文档里轻飘飘地写着“add a button”,我头皮都发麻。哪种button?用在哪儿?给谁看?你倒是说清楚啊!
咱们先从最原始的意象说起。你脑子里第一个出现的“button”是什么?大概率是你衬衫上的那个小圆片,对吧?那个东西,我们中文里叫纽扣。它是一种物理连接件,功能是“扣上”和“解开”。这个翻译非常精准,纽扣,一个“纽”字,一个“扣”字,把功能和形态都讲得明明白白。没人会把衣服上的纽扣叫成“按钮”。
那按钮是什么?是你按电梯时那个会亮灯的方块,是电视遥控器上那个写着“开/关”的凸起,是你家微波炉上那个启动加热的面板。它的核心动作是“按”,核心功能是触发一个电子或机械指令。所以,电梯按钮,遥控器按钮,启动按钮,这个翻译,也没毛病。
你看,在物理世界里,纽扣和按钮泾渭分明,楚河汉界,谁也不会搞混。
可一旦进入了数字世界,进入了我们天天盯着的屏幕,一切就乱了套。
在图形用户界面(GUI)里,那个让你点击后可以提交表单、确认操作、或者关闭窗口的虚拟控件,我们几乎约定俗成地称之为按钮。比如“确定”按钮、“取消”按钮、“登录”按钮。这个翻译,是从物理世界里的“按钮”平移过来的一个概念,因为它模拟了“按下去,然后发生点什么”的这个交互逻辑。这是最常见,也是最被广泛接受的翻译。
但麻烦就麻烦在,“button”在英文里的用法,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和模糊。
有时候,它根本就不是一个长得像按钮的按钮。一个只是加了下划线的蓝色文本,比如“查看更多”,在设计稿的标注里,它可能被标记为“link button”(链接按钮)。这时候,你还能死板地翻译成“链接按钮”吗?当然不行!用户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一个链接。那它在界面上最终呈现的文字,就应该是“查看更多”,而不是“查看更多按钮”。在和开发沟通的时候,你可以说这是一个“按钮形态的链接”,但在用户侧,任何多余的解释都是噪音。用户不需要知道你内部的术语,他只需要知道,点这里,有更多东西看。
这就引出了第一个核心观点:翻译“button”,很多时候翻译的是它的功能,而不是它的名字。
再举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例子,我亲身经历过的。“Radio Button”,一个刚入行的翻译,大笔一挥,写成了“收音机按钮”。当时我们整个项目组都沉默了。大哥,这玩意儿跟收-音-机有半毛钱关系吗?它叫“Radio Button”是因为它长得像老式收音机上那种按下一个,其他就弹起来的物理按键。它的本质是什么?是单选框!是一组选项里,你只能选一个。所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单选框。你翻译成“收音机按钮”,用户只会觉得你这个软件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类似的“重灾区”还有很多:
- Check Box:有翻译成“检查盒子”的,天哪!人家是复选框,可以选好几个的那个小方块。
- Toggle Button:这又是什么?“切换按钮”?勉强可以,但不够信达雅。更贴切的说法是开关。就像你家墙上的电灯开关,一按开,再按关,在两种状态间切换。iOS系统设置里的那些滑块,就是典型的开关控件。
你看,按钮、单选框、复选框、开关、链接……在英文里,有时候都可以被模糊地归到“button”的范畴下,但在中文里,我们有极其精确、形象的词汇去对应。这种精确性,是中文的优势,也是对翻译和产品设计师的挑战。你必须深刻理解这个控件(Control)的本质交互行为,才能给出最精准的中文命名。
这还没完。最要命的是那种纯粹由动词构成的“button”。
一个蓝色的圆角矩形,上面写着两个字:“登录”。
请问,“登录”是名词还是动词?在这里,它既是。它是一个名词化的动词,它代表了“点击此处以执行登录操作”这个完整的句子。这个蓝色的矩形,在代码里,它是一个<button>
元素;在设计规范里,它是一个“Primary Button”(主要按钮)。但你在翻译这个界面的时候,需要把“登录按钮”这四个字都显示出来吗?
千万不要!
这是我见过最最最业余、最破坏用户体验的设计之一。界面上赫然显示着“登录按钮”,“注册按钮”,“购买按钮”。我的天,我当然知道这是个按钮,你长得就像个按钮,我需要你再用文字告诉我一遍吗?这就像一个人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这是一块牌子”。这种冗余信息,只会让界面显得臃肿、啰嗦、不专业。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button”的最佳翻译,就是……没有翻译。或者说,它的标签(Label)本身,就是最好的翻译。这个按钮的功能是“登录”,那它的文本就是“登录”。这个按钮的功能是“添加到购物车”,那它的文本就是“添加到购物车”。我们翻译的是动作,是意图,而不是“按钮”这个词本身。
我们必须把用户当成一个正常人,而不是一个需要手把手教的傻瓜。用户看到一个符合视觉习惯的、可点击的矩形,里面写着一个动词,他的大脑会立刻明白:“哦,这是一个按钮,点了就会执行这个动作。”这个心智模型,是所有现代网民共有的。
聊到这,我想起一个更有趣的,关于文化和隐喻的。英文里有个说法叫“push someone’s buttons”,意思是故意惹某人生气,戳到某人的痛处。你要是直译成“按某人的按钮”,听上去就像在做什么奇怪的理疗。地道的说法,应该是“触碰某人的底线”、“戳某人的肺管子”或者干脆就是“惹毛某人”。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你“buttons”怎么翻译,你完全可以先反问他一句:“你说的是哪个‘button’?”
是衣服上的纽扣?
是电梯里的按钮?
是网页上提交表们的“确定”按钮?
是只能选一个的单选框?
是可以随便选的复选框?
是那个非开即关的开关?
是那个长得像按钮的链接?
还是那个代表着“别惹我”的底线?
一个简单的词,背后是一整个关于交互设计、用户心理和语言艺术的世界。翻译它,不是在查字典,而是在做一次微型的产品设计。你需要考虑的,是清晰度、是简洁性、是用户的认知成本,最终指向的,是那种“好用”、“舒服”、“不觉得别扭”的极致体验。
而这,恰恰是区分一个平庸的翻译和一个优秀翻译的分水岭。平庸者给出一个词,优秀者给出一个解决方案。
本内容由lily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6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