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cuit”这个词的中文翻译,简直就是翻译界里一个迷人的大坑,一个能同时逼疯语言学习者、美食家和字幕组的“小妖精”。你要是问我它的中文是啥,我没法给你一个单一的答案。我只能说:看情况。具体点说,看你问的是哪个国家的biscuit。
这事儿得分成两半说,一半是英联邦国家,另一半是美国。泾渭分明,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地方,biscuit,它的中文翻译就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饼干。对,就是那个嘎嘣脆,甜的,在超市货架上一包一包卖的玩意儿。你泡牛奶的、下午茶配红茶的、饿了垫肚子的,从最朴素的消化饼(Digestive biscuit),到黄油味浓郁的苏格兰黄油酥饼(Shortbread biscuit),再到夹着各种馅儿的奥利奥(尽管是美国牌子,但在英国语境下它也属于biscuit),统统都可以被归入这个biscuit的大家族。这个翻译,简单直接,毫无争议。可以说,这是biscuit最“国际化”、最被广泛理解的一面。
但,好戏现在才开始。
一旦你把脚踏上北美大陆,特别是美国,你跟人说你要吃biscuit,人家给你端上来的东西,绝对会让你怀疑人生。那玩意儿,根本不是我们脑子里的“饼干”。它是一个热的、松软的、通常是咸的、有点像小面包或者说司康(Scone)的东西。
所以,美式biscuit的中文翻译是什么?这就是那个大坑的核心所在了。
标准答案通常会给你几个选项:比司吉、美式松饼、美式司康。
说真的,每一个翻译都有它的道理,但每一个又都差点意思。
“美式松饼”这个翻译,我觉得是最容易引起混淆的。因为“松饼”这个词在我们中文语境里,早就被pancake(就是那种圆圆的、用平底锅煎的薄饼)和muffin(麦芬,那种纸杯蛋糕状的)给占了。你跟一个中国人说“松饼”,他脑子里九成九出现的不是那个外酥里软的咸味小圆面团。所以这个翻译,我觉得不行,是在制造新的混乱。
“美式司康”呢?这个稍微好一点。因为美式biscuit和英式司康(Scone)确实是近亲,长得像,制作原理也接近。但是!它们在口感和用途上差别大了去了。司康通常更扎实、更干、更甜一点,是下午茶的主角,要配着凝脂奶油和果酱吃的。而美式biscuit,它更轻盈、更分明,充满了浓郁的黄油香气,它是咸味世界的一员猛将。它可以单独吃,但它最光辉的时刻,是作为配菜出现的。
所以,我个人最站队的翻译,是音译——比司吉。
你可能会说,音译多偷懒啊。不,恰恰相反。我认为,对于那些在另一文化中没有完美对应物的食物,音译才是最大的尊重。它保留了这件食物的独特性。就像我们说“披萨”而不是“意大利大烤饼”,说“寿司”而不是“日本醋米饭团”一样。“比司吉”这个名字,它干净利落地告诉所有人:这是一个新东西,一个你没见过的东西,不要用你脑子里固有的“饼干”或“松饼”去套用它。它就是它自己,它叫比司吉。
我至今都记得第一次在美国南方,一家路边小馆子里,服务员端上一盘热气腾腾、被浓郁肉汁覆盖的玩意儿,然后笑容满面地告诉我这就是“Biscuits and Gravy”时,我那种世界观瞬间崩塌又重建的奇妙感觉。
那盘子里的,是两个对半切开的比司吉,刚刚出炉,能看到侧面清晰的、可以一层层撕开的酥层。上面浇满了浓稠的、带着星星点点黑色胡椒碎和肉末的白色酱汁(Gravy)。那根本不是我们中国人理解的“肉汁”,那更像是一种用牛奶、黄油、面粉和香肠碎做成的浓郁白酱。一口咬下去,热气带着黄油的香甜直冲鼻腔,比司吉的咸香松软和肉汁的醇厚胡椒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那种满足感,简直是碳水化合物的终极暴力美学。
那一刻我才彻底明白,为什么美式biscuit不能被简单地翻译成“饼干”。
把一个热乎乎、能吸满肉汁的比司吉叫成“饼干”,那简直是对它灵魂的侮辱。就像你指着一碗热腾腾的红烧肉,跟人说这是“甜味猪肉干”一样,风马牛不相及。
这种翻译上的“分裂”,其实背后是英美两国在饮食文化乃至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分野。
英国的biscuit(饼干),带着一种克制和优雅。它是下午四点,一杯伯爵红茶边的配角,是办公室抽屉里应对饥饿的体面小零食。它很规矩,很“干”,需要液体来激发它的魅力。
而美国的biscuit(比司吉),则充满了粗犷、豪放的生命力。它是早餐桌上的主角,是炸鸡的黄金搭档,是肉汁的完美载体。它热烈、奔放、浑身散发着黄油和烟火气。它可以被塞进鸡蛋、培根,做成一个扎实的三明治;也可以被掰开,蘸着浓汤吃。它不是零食,它是正经饭(meal)。
所以你看,一个简单的biscuit,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图景。一个是穿着得体,在有些阴冷的下午,用指尖捏起一块饼干,小心翼翼地浸入红茶,生怕碎屑掉落的英伦绅士。另一个,则可能是在阳光灿烂的早晨,穿着T恤衫,用叉子豪迈地舀起一大块裹满肉汁的比司吉,大快朵颐的美国牛仔。
语言是文化的镜子。当一种文化里的某个事物,在另一种文化里找不到精准对应时,翻译的困境就出现了。而这种困境,恰恰是最有趣的地方。它逼着我们去思考,去感受,去理解词语背后那个活生生、热气腾腾的世界。
所以,下次当有人再问你“biscuit怎么翻译”时,你可以深吸一口气,然后像一个饱经沧桑的美食侦探一样,反问他:“你问的是哪个biscuit?” 这一个问题,就足以让你在朋友面前显得既有文化又懂生活。而当你向他娓娓道来饼干与比司吉那隔着一个大西洋的遥远故事时,你讲述的,早已不仅仅是翻译,而是一种文化探索的乐趣了。
本内容由lily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7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