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nstarch的中文翻译,这事儿吧,简单也简单,复杂也复杂。你要是就想知道个答案,那我直接告诉你:玉米淀粉。对,就是这四个字,yùmǐ diànfěn,玉米做的淀粉。你上超市,看到包装袋上印着这四个大字的,买它,准没错。
但事情要是这么简单,也就没啥好聊的了。
问题是,你打开一本菜谱,尤其是那种有点年头的,或者是从香港、广东那边传过来的,它可能压根不提“玉米淀粉”这四个字。它会告诉你,去,加一勺粟粉。
粟粉?什么玩意儿?
我第一次见这两个字的时候,人是懵的。当时我信心满满,想复刻一道粤菜馆子里的名菜,菠萝咕咾肉。菜谱上清清楚楚写着,肉块要先用“粟粉”抓匀,下锅前再裹一层薄薄的“粟粉”,最后勾芡,还要用到“粟粉水”。我站在超市的货架前,来来回回走了三遍,把所有写着“粉”字的袋子都摸了一遍,什么面粉、糯米粉、粘米粉、澄粉、地瓜粉……就是找不到“粟粉”。
那种感觉,就像是寻宝游戏里,你拿着藏宝图,却发现最关键的那个地标,压根就不存在于现实世界。
后来我才知道,嗨,搞了半天,粟粉 (sùfěn) 就是玉米淀粉。在粤语区,尤其是香港澳门,大家就这么叫。“粟”这个字,在古代汉语里本来就有玉米的意思。所以,粟粉,直译过来,就是玉米的粉末。这完全是一个地区性的语言习惯问题。就好像我们叫西红柿,有人叫番茄;我们叫土豆,有人叫马铃薯。东西,是同一个东西。
所以,记住了,下次再看到菜谱里出现粟粉,别慌,直接把你的玉米淀粉拿出来用就行。它们俩,是失散多年的亲兄弟,一模一样。
说到这,另一个“大魔王”就该登场了。它比粟粉还要让人头疼,它的名字叫——生粉 (shēngfěn)。
生粉,这两个字,简直是中国厨房里最大的“模糊地带”。
你去问十个不同的厨子,生粉到底是什么,你可能会得到好几个不同的答案。有人会拍着胸脯告诉你:“生粉嘛,就是玉米淀粉啦!” 另一个人可能会皱着眉头纠正你:“不对不对,生粉是太白粉,也就是土豆淀粉。” 还有人会给你一个更玄学的答案:“生粉啊,它就是个统称,泛指一切用来勾芡的淀粉。”
你说,乱不乱?
事实上,第三种说法最接近真相。生粉,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生的粉末”,它是一个功能性的称谓,而不是一个成分性的称谓。它指的是“可以用来勾芡、上浆的淀粉”。那么问题来了,到底用哪种淀粉呢?
这就又回到了地域和习惯的问题上。
在中国的很多地区,尤其是北方和大部分内陆地区,当人们说到生粉时,他们脑子里想的,默认的就是玉米淀粉。因为玉米淀粉产量大,价格便宜,性能稳定,用途广泛,简直是淀粉界的“万金油”。
它的特性是什么?黏度适中,吸水性强,做出来的芡汁浓稠,颜色会有点白,不是完全透明。但它最大的优点是“稳”。就是说,你勾完芡,哪怕再多煮一会儿,那个芡汁也不会“懈掉”,不会从黏稠状态又变回水状。这种稳定性,对于大多数家常菜来说,太重要了。
你想想看,你辛辛苦苦做一盘鱼香肉丝,出锅前淋入水淀粉,看着那汤汁瞬间包裹住每一根肉丝、笋丝、木耳丝,红亮亮的,泛着诱人的光泽。结果就因为接了个电话,在灶上多停留了半分多钟,一回头,芡汁化了,一盘菜变成了一盘汤。那种挫败感,谁懂?用玉米淀粉,就能最大程度避免这种惨剧。
所以,在很多场合,玉米淀粉 = 生粉,这个等式是成立的。
但是!凡事都有个但是。
在某些特定的菜系里,比如台式料理,或者一些追求极致口感的淮扬菜、粤菜里,当菜谱提到生粉时,它特指的可能是太白粉 (tàibáifěn),也就是土豆淀粉。
太白粉和玉米淀粉,那可真是两种脾气。
太白粉勾出来的芡,那叫一个漂亮。怎么形容呢?就是晶莹剔透,光泽度极高,像给菜穿上了一件薄如蝉翼的“玻璃外衣”。你看那些高级餐厅里,盘子里的酱汁亮得能照出人影,很可能就是太白粉的功劳。它的黏性也比玉米淀粉要强。
可它的缺点,也和它的优点一样突出:极度不稳定。用行话讲,叫“不耐热”。用太白粉勾芡,绝对是出锅前的最后一步,淋下去,快速翻炒两下,立刻关火装盘。稍微多加热一会儿,它就“返水”给你看,比谁都快。
所以,这两种淀粉,就像是武林中的两种高手。玉米淀粉是名门正派,内力深厚,招式稳健,走的是“一力降十会”的路子,适合绝大多数场合。而太白粉,则像是剑走偏锋的奇侠,剑法(芡汁)华丽无比,光彩照人,但内力(稳定性)续航不足,需要使用者有极高的技巧和时机把握能力。
那么,回到我们普通人的厨房,到底该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别把自己搞得那么累。
你家里,常备一包玉米淀粉,就足够了。记住它的几个大用处:
第一,勾芡。这是它最核心的使命。酸辣汤、麻婆豆腐、蚝油生菜、鱼香茄子……所有需要把汤汁变得浓稠、能“挂”在食材上的菜,都需要它。用法很简单,一小勺玉米淀粉,加几勺凉水,搅匀,变成没有疙瘩的“水淀粉”,在菜快出锅时淋入,快速搅动,奇迹就会发生。那种你妈做酸辣汤时,最后往锅里画着圈淋下去,嘴里还念叨着“让这汤啊,稠乎一点,挂在勺子上”的白色神秘液体,就是用它调的。
第二,上浆腌肉。不管是猪肉片、鸡胸肉还是牛肉,在下锅炒之前,用酱油、料酒等调料腌制的时候,最后加一小勺玉米淀粉抓匀。这个动作,我们叫“上浆”或者“挂糊”。淀粉会在肉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保护膜,锁住肉汁。这样炒出来的肉,才会嫩滑无比,入口即化,而不是又干又柴。这是让肉片口感升级的“魔法”。
第三,油炸。想做出那种外壳酥脆、咬下去“咔嚓”作响的炸鸡、炸猪排吗?玉米淀粉也是你的好朋友。在面糊里掺入一定比例的玉米淀粉,或者直接把处理好的食材在干的玉米淀粉里滚一圈再下锅,炸出来的外壳会格外酥脆。它不像面粉那样容易吸油变得湿软,能长时间保持那种迷人的“空气感”。
所以你看,玉米淀粉,它简直就是中式厨房里的“超级英雄”。它低调,便宜,但又无处不在,默默地支撑起了无数家常菜的灵魂——那种我们称之为“锅气”和“口感”的东西。
现在,我们再来梳理一下:
- Cornstarch = 玉米淀粉 (这是它的标准学名)。
- 粟粉 = 玉米淀粉 (这是它在粤语区的昵称)。
- 生粉 ≈ 玉米淀粉 (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以放心地用玉米淀粉来替代生粉,尤其是做家常菜,完全没问题)。
至于那个偶尔会跳出来刷存在感的鹰粟粉,其实就是一个品牌的名字,叫“鹰牌”的粟粉。就像我们把所有复印都叫“施乐”一样,它因为太有名,在香港地区几乎成了粟粉的代名词。
所以,别再被这些名字搞晕了。下次你站在超市货架前,只需要冷静地寻找“玉米淀粉”这四个字。找到了它,你就找到了通往中餐世界那扇奇妙大门的钥匙。至于粟粉、生粉的江湖传说,就让它们留在风中吧。对我们这些只想安安静静做顿好饭的凡人来说,抓住那个最本质、最可靠的东西,就够了。
本内容由lily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7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