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school 这词儿,你要是直接搜,字典会给你几个答案:课后、放学后。直白,没错,字面意思就是这样。但说真的,这几个翻译,都差了点儿意思。差得还不是一星半点儿,而是差了一整个太平洋的文化隔阂。
一个词,两片天。
要真找一个相对贴切的,可能“课后活动”或者“校外活动”会更接近它的灵魂,但依然无法捕捉其全部的精髓。因为 “afterschool” 在英文语境里,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是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的延伸。
你想啊,美剧里那些场景:下午三点钟铃声一响,学生们呼啦一下涌出教室,但不是回家。他们冲向橄榄球场,冲向戏剧社的排练厅,冲向乐队的练习室,甚至是被罚留堂(detention)的小黑屋。这一切,都发生在 “afterschool” 这个时间框架里。它是有组织的,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但又不是正襟危坐的课堂。它是一种带着青草味、汗水味和一点点自由气息的集体活动。它是一种社交,一种探索,一种寻找“我是谁”的过程。
所以你看,用“放学后”来翻译,一下子就“泄了气”了。
我的“放学后”是什么样的?记忆里,是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背着能把人压垮的书包,一步一步挪回家。空气里飘着各家厨房传出的饭菜香,唯一的悬念是今天先写语文还是先写数学。我们也有“课后活动”,但那不叫 “afterschool program”,那叫“少年宫”,或者更残酷一点,叫“补习班”。
这才是关键。
Afterschool 这个词难以被精准翻译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与他们对于“课后”这块时间的安排和期待,有着天壤之别。我们的“放学后”,核心关键词是“学习的延续”。而他们的 “afterschool”,核心关键词是“生活的展开”。
我小时候,放学回家,丢下书包,扒拉两口饭,就得被我妈拎着去一个单元楼里的小房间。一个退休的老教师,戴着老花镜,在吱吱呀呀的黑板上讲奥数。窗外是别的孩子追跑打闹的欢笑声,窗内是“鸡兔同笼”的永恒难题。那个地方,我们叫它“补习班”,它是我童年认知里最根深蒂固的“afterschool”形态。它不是为了好玩,不是为了探索兴趣,它的唯一目的,就是让你在下一次考试中,比别人多对两道题。
后来接触了更多外面的世界,才慢慢咂摸出味儿来。原来人家的 “afterschool” 可以是去社区图书馆做志愿者,可以是去参加童子军,在野外学习生存技能,可以是去车库里跟几个哥们儿组个摇滚乐队,吵得邻居报警。这些活动,同样有组织,有目标,但那个目标不是分数,而是“成长”本身。他们是在为一个更立体、更多元的人生做准备。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有趣的词:“素质教育”。
我们现在也天天喊“素质教育”,钢琴、围棋、乐高、编程……排得满满当当。看上去,我们的 “afterschool” 也丰富多彩了,对吧?但你仔细品品,这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很多时候,它依然是升学焦虑的变体,是“内卷”在另一个赛道的延续。学钢琴,是为了考级,为了在简历上添一笔;学围棋,是为了锻炼逻辑思维,好在理科上开窍;学编程,是为了迎接未来时代,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把所有“玩儿”的事情,都赋予了“学”的意义和“赢”的目的。它变成了一种投资,一种军备竞赛。于是,我们的“课后”,从以前单纯的“补习班”,进化成了听起来更高级的“兴趣班”,但内核里的焦虑和功利,换汤不换药。它依然不是纯粹为了快乐,为了体验,为了“无用之用”。
所以,当一个中国家长听到 “afterschool program” 这个词,他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很可能是一个管理严格、高效提分的“晚托班”或者“强化班”。而一个美国家长听到这个词,他想到的可能是孩子在足球场上奔跑,或者在舞台上表演莎士比亚。
这种差异,是刻在骨子里的。
我们的教育体系,像一条无比巨大的主航道,这条航道的名字叫“高考”。所有的努力,所有的“课后”安排,本质上都是为了让孩子在这条主航道里航行得更快、更稳。任何偏离主航道的探索,都会被视为“不务正业”,是“浪费时间”。我们崇尚的是“刷题”带来的确定性,是分数带来的安全感。
他们的教育,更像是一个热带雨林。有一棵最高的主干(比如常春藤联盟),但周围也允许无数奇花异草自由生长。你可以去玩体育,玩到极致,成为职业运动员;你可以去搞艺术,搞成先锋艺术家。这些“旁门左道”,在他们的价值体系里,同样是“成功”,同样值得尊敬。所以他们的 “afterschool”,是给这些可能性提供土壤和养分。
于是乎,一个简单的 “afterschool”,就成了一面镜子。
它照出了我们对“成才”的单一想象,照出了我们整个社会弥漫的集体焦虑。它也让我们反思,我们给孩子的“放学后”,到底应该是什么?
是另一个更加拥挤、更加需要奋力拼搏的“第二课堂”?还是一个可以让他们喘口气,闻闻花香,看看星星,可以犯错,可以“浪费”时间的避风港?
我没有答案。
我只是觉得,当我们试图翻译 “afterschool” 这个词的时候,我们真正翻译的,不是语言,而是对一种不同童年的向往、困惑与挣扎。或许最好的翻译,不是一个词,而是一声叹息,或是一个长长的问句。
它可能被叫做“校外托管”,听起来充满了服务性质;也可能被叫做“兴趣小组”,听起来轻松愉快。但无论哪个,都无法承载 “afterschool” 背后那种理所当然的、作为教育自然延伸的、充满探索精神的文化重量。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我 “afterschool” 中文怎么说,我可能会告诉他,字面上是“放学以后”,但实际上,它指的是一种我们这里很稀缺的东西——那种不为了“有用”而存在的,闪闪发光的,“没用”的时间。
本内容由lily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5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