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 来。
这问题问的,就好像在问“天为什么是蓝的”一样,答案脱口而出,简单、直接,甚至有点不屑于回答。但你如果真的就拿着这一个“来”字闯天下,我敢保证,不出三个回合,你就会在英语的世界里撞得头破血流。
这根本不是一个字能解决的事儿。come 这个词,它就是个披着羊皮的狼,看着人畜无害,简单基础,幼儿园小朋友都会说 “Come here!”,可实际上,它的内涵,它的用法,它的场景,简直就是一片深不见底的沼泽,一脚踩进去,就别想轻易拔出来。
我们先从最基础的说起,那个让你觉得“我会了”的幻觉源头。
方向感。这是 come 的灵魂。它永远是朝着说话人,或者语境里的某个中心点“移动”。你在家,打电话给你朋友:“你到哪儿了?” 朋友在路上,说 “I’m coming!”。这里的 coming,翻译成“我就来!”或者“我在路上了!”,绝对没问题。因为他是朝着你这个中心点移动。
但要是你俩约在电影院门口见,你到了,他没到。你打电话问他,他在电话那头说 “I’m coming!”,意思还是“我马上到”。可如果你要跟旁边另一个朋友描述这个情况,你说“他正在来”,听着就别扭。你会说“他在路上了”或者“他马上就到”。看到没,中文的语境变了,词也得跟着变。
最经典的错误是什么?是你跟你妈打电话。你妈问:“儿子,啥时候回家吃饭啊?” 你在外面跟同学玩得正嗨,随口一句:“妈,我今晚不回去了,我要去同学家。” 这时候你要是敢用 come,说 “I’m not coming home tonight”,那你妈听懂了,没毛病。但如果你想表达“我现在就过去你那儿”,你在电话里,对着你妈说,你必须用 come。可要是你挂了电话,跟你同学说“我得走了,我得去我妈那儿”,你这时候就得用 “go”。 “I have to go to my mom’s.” 你要是跟你同学说 “I have to come to my mom’s”,你同学会一脸懵逼:去你妈那儿?难道你妈在这里吗?
这个“来”和“去”的逻辑,是 come 和 go 的基本盘。搞不清这个,后面的全是空中楼阁。
好,基本盘我们就算勉强掌握了。接下来,才是真正噩梦的开始。
Come 这个词,它根本就不老实,它不喜欢只表示“移动”,它特别喜欢“不务正业”,到处客串。
比如,你去买一件衣服,你看中一个款式,问店员:“请问这个还有别的颜色吗?” 店员会说:”Sure, it comes in blue, black, and grey.” 你怎么翻译?“它用蓝色、黑色和灰色来”?我的天,这听着像机翻。正确的、地道的说法是:“有的,这款有蓝色、黑色和灰色。” 在这里,comes in 就等于“拥有(某种属性/规格)”。它根本就没移动,它就是静静地躺在那儿,告诉你它的配置。这个用法,你光靠一个“来”字,想破脑袋也想不通。
再比如,你的梦想。我们常说“梦想成真”,英文是 “Dreams come true”。这里的 come,翻译成“变得”或者“实现”才对味儿。梦想不是长了腿“走过来”的,它是一种状态的“达成”。你跟朋友说:“我希望我的梦想能‘来’真的”,你朋友估计得笑岔气。
还有,你头脑风暴,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你会说 “An idea just came to me.” 意思是“我突然想到一个主意”。这个 came to me,那种感觉不是你主动去“想”,而是那个想法像一道光一样,自己“找上门来”,进入了你的脑海。翻译成“袭来”、“闪现”都比干巴巴的“来”要传神一百倍。它有一种被动、惊喜的感觉在里面。
更别提那些已经跟你我焊死在脑子里的固定搭配了。
问别人为什么,除了 “why”,我们还经常听到 “How come?”。这玩意儿怎么翻译?“怎么来的?” 不对!它就是“怎么会这样?”、“为什么?”的意思,语气里还带着点惊讶和不解。 “How come you’re late?” —— “你怎么迟到了?” 你看,come 在这里直接化身为一个疑问词组的一部分,它的本意已经完全消散了。
还有我们每天挂在嘴边的 come on。这简直是个变色龙。
朋友赛跑落后了,你冲他喊:”Come on! You can do it!” 这是“加油!”。
约好了八点出门,现在八点一刻了,你朋友还在磨蹭,你不耐烦地催:”Come on, we’re gonna be late!” 这是“快点儿!”。
有人跟你说了一个你完全不信的鬼话,你翻个白眼:”Oh, come on. You can’t be serious.” 这是“得了吧”、“拜托”、“你可拉倒吧”。
看到没?同一个词组,根据你的语气、表情和场景,意思千差万别。它传递的是一种情绪,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哪是“来”啊,这简直是情绪的开关。
还没完。真正的地狱,是 come 和介词组成的那些“动词短语”,也就是所谓的 phrasal verbs。每一个都像一个独立的单词,而且意思刁钻古怪。
come across:不是“穿过来”,而是“偶然遇见”或“偶然发现”。 “I came across an old photo of my parents.” —— “我无意中翻到一张我爸妈的老照片。” 它强调的是那种不期而遇的巧合感。
come up with:不是“跟……一起上来”,而是“想出(一个主意、一个计划)”。 “She came up with a brilliant solution.” —— “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解决方案。” 这比单纯的 “think of” 更强调那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
come from:这个比较简单,“来自”。 “Where do you come from?” 但它指向的是“出身”、“来源”,而不仅仅是“从哪里走过来”。
come to:当一个人晕倒后醒过来,我们会说 “He finally came to.” 意思是他“恢复了知觉”、“醒了过来”。跟“来”有半毛钱关系吗?
甚至,come 还能用来形容一种状态的降临。春天不是“走来的”,春天是“到了”。所以我们说 “Spring has come“,翻译成“春天来了”或者“春天到了”都行,但那个“到”字,其实更精准地捕捉了那种季节更替、新阶段开启的感觉。一阵突如其来的恐惧,我们会说 “Fear came over me”,意思是“恐惧攫住了我”或“一阵恐惧袭来”。那个 came over,有一种笼罩、覆盖的画面感,比“来”要强烈得多。
所以你看,come 的中文翻译是什么?
它可以是物理的“来”、“到”。
也可以是状态的“变成”、“实现”。
可以是属性的“有”。
可以是想法的“想到”、“闪现”。
可以是遭遇的“遇见”。
可以是情绪的“加油”、“拜托”。
可以是知觉的“苏醒”。
可以是来源的“来自”。
这个词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唯一的中文翻译。它的翻译完全取决于它所在的那个场景,那个句子,那个说话人的意图。想要真正掌握 come,你不能只记“来”这一个字,你得去记一个个活生生的画面。
你要记住电话里那个焦急等人的你;要记住在商店里触摸不同颜色衣服的你;要记住苦思冥想后灵光乍现的你;要记住在旧书店里偶然发现一本好书的你;要记住为朋友呐喊助威的你……
把这些画面刻在脑子里,come 这个词对你来说,才不再是一个需要“翻译”的外国符号,而是变成了一种你可以自如运用的、带着不同温度和色彩的工具。到那个时候,你再也不会问“come的中文翻译是什么”这种问题了。因为答案,早已在你心里,千变万化,生动无比。
本内容由lily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6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