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的中文翻译,是“蓝色”。
就这么简单?字典上就是这么写的,任何一个翻译软件都会秒速给你这个答案。但如果答案真的就只是这两个字,那我们可能就错过了语言背后一整个浩瀚如星辰大海的世界。
说真的,每次有人问我这种“XX的中文是什么”的问题,我都有点儿哭笑不得。这感觉就像有人指着月亮问你,那玩意儿的中文是什么?你回答“月亮”,没错,可你心里想的却是嫦娥、是玉兔、是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是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你只给出了一个名字,却把名字背后所有的故事、情感和文化记忆全都省略了。翻译“blue”,也是如此。
蓝色,这个词本身,在中文里是清澈的、具象的。它就是我们眼睛看到的那种颜色。你看那雨后初晴的天,是蔚蓝的;你看那无边无际的深海,是湛蓝的。甚至我们还会用“蓝盈盈”这种可爱的叠词去形容一种透亮干净的蓝。在中文的语境里,“蓝”这个颜色,它的底色是开阔、是宁静、是纯净,甚至带点儿理想主义的色彩。我们说“蓝图”,那是指向未来的宏伟计划,是希望,是憧憬。这是一个百分之百的褒义词。
但是,英文里的“blue”呢?
你一说“I’m feeling blue”,空气里的分子都好像瞬间凝重了。那不是天空和大海的颜色,那是一种情绪,一种沉甸甸的、化不开的忧郁。这种忧郁,是“blue”这个词在情感层面最核心、最广为人知的注解。而这一点,恰恰是“蓝色”这个中文词汇完全无法承载的。
你绝对、绝对不能跟一个中国人说:“我今天感觉很蓝色。”
对方可能会一脸困惑地看看你的衣服,或者以为你在玩什么网络新梗。因为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蓝”和“忧伤”之间,没有那条天然的情感连接线。我们的悲伤,是“愁”,你看那个字,秋天的愁,心上压着秋,万物萧瑟,那是我们的悲;我们的伤感,是“悲”,心上一个“非”,事与愿违,那是我们的痛。我们的文化里,从来没有把这种情绪,打包交给一种颜色去代言。
那么,英文世界里的“blue”为什么会跟忧郁挂钩?这事儿众说纷纭。有种说法是跟希腊医学里的“黑胆汁”有关,代表了忧郁质;也有说法是跟蓝色的鬼魂、蓝魔鬼(blue devils)有关,引申为精神不振;还有一种更具画面感的解释,说“blue”是雨水、是冰冷、是遥远天际的颜色,天然带有一种疏离和冷清感。
不论起源如何,它已经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文化符号。“蓝调音乐”,The Blues,我们直接音译加意译成了“蓝调”,听听那旋律,慵懒、即兴,充满了诉说和叹息,那是一种浸在骨子里的“blue”。你一听,就懂了。这恰恰证明了,“blue”所代表的这种特定情绪,对于中文世界来说,是一种“舶来品”。我们通过音乐、电影、文学,才逐渐理解了,哦,原来蓝色还可以是这个味道。
这还没完。我们再回头看看“蓝”这个汉字本身。
“蓝”,上面是个草字头“艹”。这就暴露了它的身世。在古代,我们说的“蓝”,首先是一种植物,叫“蓼蓝”。古人就是用这种植物来制作染料的。所以荀子才会说出那句流传千古的话:“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这句话简直是翻译“blue”时绕不开的一座文化高峰。这里的“蓝”,指的就是蓼蓝这种植物。而“青”,是从这种植物里提取出来的颜色。这句话的本意是,青色染料来自蓼蓝草,但颜色比蓼蓝草本身更纯粹、更深邃。后来引申为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你看,在这样一个中国人尽皆知的成语里,“蓝”扮演的是一个源头、一个母亲、一个基础的角色。它朴实、本源,充满了生命力。这和“feeling blue”里的那种无力、消沉,简直是两个世界。
说到这儿,就必须得提那个让无数人头疼的“青”字了。
在古代汉语里,“青”是一个超级模糊的颜色概念。它可以是蓝色,比如“青天”;可以是绿色,比如“青山绿水”;可以是黑色,比如“青丝”指黑发;甚至可以是青色,比如青瓷的颜色。这种“蓝绿不分”的状态,在很多古老语言里都存在。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对于颜色光谱的划分,跟现代基于物理学的划分,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更多是基于自然界的观察和生活中的应用。
其中最美的一种,莫过于“天青色”。
传说宋徽宗做了一个梦,梦到雨过天晴,云层破开后露出的那一抹天空。他醒来后,念念不忘,便下旨要求御用瓷窑烧出这种颜色的瓷器,并批示道:“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你品品,“雨过天青云破处”。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颜色名称了,这是一幅画,一个瞬间,一种心境。它是有湿度的,有光影的,有等待之后终于得见的欣喜和宁静。这种颜色,你把它翻译成“sky blue”?太干瘪了,完全失去了那种诗意的、瞬息万变的美感。它就是“天青色”,独一无二。周杰伦唱“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下子就让这种古典的浪漫传遍了大街小巷。这里的“天青”,承载的是等待、是含蓄、是东方美学里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
所以,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blue的中文翻译是什么?
如果你在做一道选择题,答案是“蓝色”。
但如果你想真正理解一个词,答案就在这上千个字里,甚至更多。它是蓝色的广阔,是蓝图的希望,也是“feeling blue”的忧郁;它是“蓝调”音乐里的灵魂叹息,是“青出于蓝”里的源头与超越,更是“天青色”里那一场烟雨朦胧的等待。
翻译,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词语替换。它是一场在两种文化、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艰难跋涉。你必须脱下自己语言的鞋子,赤脚走上另一片土地,去感受那里的温度、那里的泥土芬芳、那里的历史留下的每一块硌脚的石子。
下一次,当你看到“blue”这个词时,希望你脑海里浮现的,不再仅仅是“蓝色”。而是一片更复杂、更矛盾,也因此更迷人的,由天空、海洋、眼泪、乐曲和千年瓷器共同构成的,斑斓的色谱。
本内容由lily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6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