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 “become” 的中文翻译,绝大多数人,甚至是绝大多数的词典,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就是 成为。没错,从字面上看,这是最标准、最“信达雅”的答案。你要说 He became a doctor,翻译成“他成为了一名医生”,满分,挑不出毛病。
但,这事儿吧,就怕这个“但”字。
每次看到有人不假思索地把所有 “become” 都往 成为 这个框里套,我心里就有点……怎么说呢,替中文觉得憋屈。感觉我们这门博大精深的语言,被简化成了一本最基础的《英汉小词典》。成为,这个词,太正式,太有仪式感了,它描绘的是一个结果,一个身份的加冕。它像是一张尘埃落定后颁发的证书,上面写着:“恭喜你,已成为……” 它缺乏过程的温度和质感。
而英文里的 “become”,很多时候,恰恰就藏着那个动态的、充满细节的、甚至是有点狼狈的过程。
我们先聊聊另一个高频词:变成。
你看,“成为” 和 “变成”,一字之差,味道全变了。变成 更侧重于一种状态或性质的彻底改变,往往更具象,更带点戏剧性。王子不会“成为”青蛙,他只会“变成”青蛙,这里面有种魔法般的、不可逆的质变。水加热,不会“成为”蒸汽,只会“变成”蒸汽。你跟朋友开玩笑,说他最近胖了,你会说:“你最近怎么变成一个球了?” 你绝不会说:“你最近怎么成为了一个球?” 后者听起来,像是在一本正经地授予他“球”的荣誉称号,滑稽又诡异。
所以,成为 指向的是身份和角色的确立,是社会性的;而 变成 指向的是形态和本质的转换,是物理性或状态性的。一个是加冕,一个是变形。一个是 climbed the ladder and became the CEO(爬上阶梯,成为了CEO),一个是 the caterpillar became a butterfly(毛毛虫变成了蝴蝶)。意境,完全不同。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真正体现中文魅力的,是那些更细碎、更精准的“become”们。
比如,一个简单的 变 字。
“天变冷了”(The weather became cold)。这里用 变,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你不会说“天气成为了冷的”,也不会说“天气变成了冷的”(虽然也通,但啰嗦了)。一个 变 字,就捕捉到了那种悄无声息、正在发生的变化。他以前很开朗,现在不爱说话了,我们会说:“他变了。” 简单两个字,包含了多少故事和沧桑,比“他成为了一个沉默的人”要震撼得多。变,是中文里描述“become”最底层的那个动作,是变化的基因。
再看一个 成 字。
它跟“成为”里的“成”一脉相承,但单独使用时,更强调一种“修成正果”的意味,是过程的终点和结果的凝固。“木已成舟”,木头“become”了船。“米已成炊”,生米“become”了熟饭。这些都是不可逆的,是“成了”。你辛辛苦苦做个项目,最后搞定了,你会长舒一口气说:“总算 成 了!” 这里的“成”,就是 “It has become a success” 的意思,但比任何直译都更有力,更有那种尘埃落定的快感。
然后,是我个人非常偏爱的一个字:化。
如果说 变 是物理变化,那 化 简直就是化学变化,甚至是玄学变化。它带着一种消融、转化、升华的意味。我们说“化悲愤为力量”(turn sorrow into strength),这里的“become”,用 化 就显得境界高了。悲愤不是简单地“变成”力量,而是被一种更高级的意志给“熔炼”和“升华”了。再比如“化为乌有”(become nothingness),“化为泡影”(become an illusion),都有一种彻底消解、不留痕迹的感觉。你看武侠小说里,高手死了,不叫死,叫“坐化”、“羽化”,这里面都有种生命形态向另一种未知形态“become”的禅意。这种美感,是 成为 或 变成 永远给不了的。
还没完。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可能是一个词组:变得。
这个词组简直是万金油,专门用来描述性情、状态的渐变。“他变得越来越有耐心了”(H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atient)。“气氛变得有些尴尬”(The atmosphere became a bit awkward)。变得 后面跟形容词,专门用来描绘那些难以名状的、关于“程度”的 become。它不像 成为 那么终局,也不像 变成 那么剧烈,它就是温水煮青蛙的那个过程,是时间的魔法,润物细无声。
再往下挖,你会发现更多宝藏。
比如 转。多用于天气、局势或情绪的“转向”。“天气由晴转阴”(The weather became overcast from sunny)。“他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个 转 字,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从A点到B点的偏移过程,有清晰的轨迹感。
比如带感情色彩的 沦为。这是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特指“become”到一个更糟糕、更不堪的境地。“他从一个受人尊敬的学者,沦为了一个阶下囚”(He became a prisoner from a respected scholar)。“沦”这个字,本身就带着下坠、沉沦的动态感,充满了悲剧色彩。你绝不能说“他成为了阶下囚”,那太中性了,像在读一份不带感情的判决书。
有贬就有褒。比如 升为。专指职位、地位的提升。“他因为表现出色,被升为部门主管”(He was promoted and became the department head)。一个 升 字,向上的动感和喜悦感扑面而来。
你看,从一个简单的 “become”,我们挖出了 成为(身份确立)、变成(形态质变)、变(根本变化)、成 (结果达成)、化(消融升华)、变得(程度渐变)、转(方向偏移)、沦为(向下沉沦)、升为(向上提升)……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语言不是孤立的符号,它背后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方式。英语用一个 “become” 统领各种变化,或许体现了他们对“变化”这个概念本身的聚焦。而中文,则把“变化”这个动作给揉碎了、掰开了,仔细分辨其中的方向、速度、温度、色彩和情感。我们不满足于知道“what it becomes”,我们更关心“how it becomes”。是轰轰烈烈地 变?是悄无声息地 化?是欣喜地 升?还是悲哀地 沦?
所以,下次再遇到 “become”,别再条件反射地只想到“成为”了。停一下,感受一下那个语境里的温度和纹理。那个主语,它到底经历了什么?是一次加冕,还是一场蜕变?是一次升华,还是一次坠落?
搞懂了这些,你才算真正理解了 “become” 在中文世界里的浩瀚星辰。而这个探索的过程,本身,不也就是一个从知道(know)到理解(understand),再到内化(internalize)的 “become” 的过程吗?这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美感。
本内容由lily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6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