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 that time”的中文翻译,最直接、最不会出错的答案是:在那个时候。或者,更精炼一点:当时。
你看,问题回答完了。但如果事情就这么简单,那语言这玩意儿也就太没意思了。翻译,尤其如此。它从来不是一场冰冷的、点对点的字符替换游戏。
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一个看似简单的“at that time”,背后却藏着一片海。
我第一次对这个短语产生“PTSD”,是看一本翻译过来的小说。一本还挺有名的小说,名字我就不提了,免得有攻击之嫌。书里,几乎每一页,你都能看到明晃晃的“在那个时候”这五个字。
“在那个时候,天色正晚。”
“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在那个时候,他还很年轻。”
“在那个时候,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了整个大陆。”
读到后面,我头皮发麻。这五个字就像一颗颗图钉,扎在叙事的绸缎上,突兀、生硬,充满了挥之不去的“翻译腔”。它没错,语法上绝对的正确,但它没有生命力。它像一个穿着不合身西装的乡下小伙,动作僵硬,眼神躲闪,浑身都写着“我不属于这里”。
真正好的中文,是怎么表达“at that time”的意境的?
我们先说最常用的优胜者:当时。
这两个字,干净、利落,像一块打磨过的玉。它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能无缝嵌入到任何句子里,既能承载历史的宏大,也能描绘个人的瞬间。
你试试看,把上面那几个灾难性的句子换一下:
“当时,天色正晚。”
“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当时,他还很年轻。”
“当时,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了整个大陆。”
感觉是不是立刻不一样了?顺滑了,地道了,那股“翻译腔”的怪味儿瞬间烟消云散。当时这两个字,自带一种回溯的镜头感,它轻轻一点,就把读者的思绪拉回了那个特定的时间坐标,毫不费力。我个人是极其偏爱“当时”的,它有一种中文独有的、简洁而精准的古典美。
但,这就完了吗?当然不。如果你的武器库里只有“当时”,那也只是从新手村进阶到了下一个村子而已。真正的高手,是看人下菜碟,看语境换“神装”。
想象一个场景:你在和朋友追忆童年,阳光懒懒的下午,聊起小时候的糗事。
“At that time, we didn’t have smartphones, we just played with mud all day.”
你如果翻译成“当时,我们没有智能手机,我们整天玩泥巴”,没毛病,六十分万岁。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点温度,少了点那种午后阳光的慵懒劲儿。
这时候,一个更传神、更接地气的词就该登场了:那会儿。
“那会儿,咱哪有什么智能手机啊,天天就知道玩泥巴。”
你听听,“那会儿”这三个字一出来,画面感是不是立刻就有了?带着点京腔的亲切,带着点对往事的莞尔一笑,甚至还带着点唾沫星子。这就是语言的魔力。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绪和氛围的烘托。
我们再换个场景。你在读一份严肃的历史文献,或者一份讲究的文学作品。
“At that time, the scholars were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ancient texts, oblivious to the impending political storm.”
用“当时”?可以。用“那会儿”?那简直是胡闹。这时候,两个更具书卷气的词语就派上用场了:彼时,或者其时。
“彼时,学者们正潜心治学,于将倾的政局浑然不觉。”
“其时,文人风骨犹存,尚不知窗外风雨飘摇。”
“彼时”这两个字,有一种拉开时空距离的庄重感。它像一个穿着长衫的说书人,抚尺一拍,把一段尘封的往事娓ṁ道来。它和“此时”遥相呼应,构建出一种过去与现在、遥远与切近的张力。用在这里,格调一下就上去了。
还没完。
如果是在描述一个非常具体、带有节点性质的瞬间呢?比如,一个案件的报告里。
“At that time, the victim was making a phone call.”
翻译成“当时,受害者正在打电话”,OK的。但如果你想更精确,更有“在场感”,你可以用:事发时。
“事发时,受害者正在通话。”
这三个字,一下子就把时间的锚点钉死在了“事件发生”的那一刻,精准、冷静,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特别适合用在纪实、法律、新闻报道这类文体里。
你看,“at that time”这个看似人畜无害的小短语,在中文的语境里,竟然能变幻出如此多的面孔:
- 最稳妥、最万能的,是当时。
- 带着烟火气和怀旧感的,是那会儿。
- 充满书卷气和距离感的,是彼时或其时。
- 强调事件发生瞬间的,是事发时。
- 当然,还有最基础款的在那个时候,它就像一碗白开水,能解渴,但无味,用多了还会让人反胃。
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优秀的译者会选择完全“不翻译”它。
什么意思?就是把它消解在句子的结构里。
比如这句话:“He was a promising young artist, but at that time, nobody recognized his genius.”
生硬的翻译:“他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年轻艺术家,但是在那个时候,没人认识到他的天才。”(又是“在那个时候”,噩梦。)
好一点的翻译:“他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年轻艺术家,但当时没人认识到他的天才。”
更高明的处理方式,可能是这样:
“他曾是个前途无量的青年画家,奈何无人识其才华。”
“他本是位极具潜力的艺术家,可惜终究生不逢时。”
“身为前途光明的艺术家,他的才华却在当时无人问津。”
看到没有?“at that time”所蕴含的“时运不济”的意味,被“奈何”、“可惜”、“却”这些带着转折和遗憾情绪的词语给吸收、融合了。它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时间状语,而是化作了句子的“风骨”和“情绪”,这才是翻译的至高境界——得意而忘形。忘记原文的“形”,得到原文的“意”。
所以,下次再碰到“at that time”,别再条件反射地敲出“在那个时候”了。停一下,想一想。
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情绪?是怀念,是惋惜,是客观陈述,还是庄重追忆?这段文字是什么风格?是朋友间的闲聊,还是史书上的一笔?
你是在搭一个积木房子,还是在雕一尊有灵魂的塑像?
一个简单的“at that time”,就像一个试金石。它能试出一个译者是只会查字典的机器,还是一个真正懂语言、懂文字、懂人心的人。它区分出的,是“翻译”和“创作”之间的那道微妙而巨大的鸿沟。
本内容由lily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6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