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问我custard中文叫什么,我第一反应绝对是 卡仕达酱。但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就像你问一个老外“江湖”怎么翻译一样,一个词,背后是一整片美食宇宙。
直接翻译,没错, 卡仕达酱 (kǎshìdá jiàng) 是最通行、最“信达雅”的叫法,尤其是在烘焙圈。它是个音译词,像“sofa”叫沙发,“cheese”叫芝士一样,直接把发音搬了过来。简单、直接,圈内人一听就懂。
但如果你走出烘焙圈,去问一个不怎么捣鼓烤箱的普通人,你说“卡仕达酱”,他可能一脸茫然。这时候,另一个翻译就显得特别“接地气”了——蛋奶沙司 (dànnǎi shāsī)。这个是意译,拆解了custard最核心的成分:鸡蛋(蛋)、牛奶(奶)。“沙司”两个字虽然听着有点像吃牛排用的黑胡椒酱,怪怪的,但确实点出了它作为一种“酱汁”的形态。这个名字,胜在好理解,一听就知道大概是什么做的。
还有一个叫法,在南方,特别是粤港澳地区,你可能会听到 吉士 (jíshì) 这个词,比如大名鼎鼎的 吉士粉 (custard powder)。这个也是音译,源于粤语的发音习惯。它更像一个约定俗成的商品名,一提起来,脑子里浮现的就是那个黄色铁罐,用它冲出来的、带着点人工香精味的、口感有点粉粉的黄色糊糊。
所以,你看,问题来了。卡仕-达酱、蛋奶沙司、吉士,这三个词,虽然都指向custard,但它们描绘的画面,唤起的味觉记忆,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事儿的根源在于,中文的烹饪体系里,原本就没有一个能和custard完美对应的东西。我们有炖蛋、有双皮奶、有姜撞奶,它们在质感上和custard有几分神似,都是凝固的、嫩滑的。但它们的核心风味、制作逻辑和应用场景,跟custard简直是两码事。炖蛋是咸鲜的,是下饭的;双皮奶和姜撞奶是纯粹的中式甜品,主角是奶,是姜。而custard,它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是西式甜点里无处不在的灵魂基底。
不把这个家族搞清楚,就永远理解不了为什么一个custard的翻译会这么纠结。
想象一下,你吃一个刚出炉的葡式蛋挞,咬开酥脆到掉渣的挞皮,里面那坨温热、颤巍巍、表面带着点焦斑的内馅,那是custard。它是烘烤过的、凝固的baked custard。
你再想象一下,你切开一个法式闪电泡芙(éclair),或者一个堆满新鲜水果的丹麦酥,里面挤得满满的、浓稠又顺滑的黄色奶油,那也是custard。这种叫 Crème Pâtissière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糕点奶油 或 派馅奶油。它是煮出来的,质地厚实,足以作为稳定的馅料支撑起整个甜点。这,大概是“卡仕达酱”这个词最精准的指代对象。它浓、香、滑,是甜点师的左膀右臂。
还没完。你点一份英式的苹果金宝(Apple Crumble)或者布丁,旁边往往会配一小壶温热的、可以流动的淡黄色酱汁,让你淋在上面。那个酱汁,也叫custard。它的名字更具体,叫 Crème Anglaise ,法文意为“英式奶油”。它比泡芙里的馅料要稀薄得多,像一道流动的诗意,奶香和蛋香交织,用来滋润那些略显干身的蛋糕和派。如果我们用 蛋奶沙司 去翻译它,似乎就非常贴切,因为它确实是“蛋奶”做的“沙司(酱汁)”。
甚至,你吃的 Crème Brûlée (法式焦糖烤布蕾),敲开那层清脆的焦糖壳,底下那细腻柔滑的部分,本质上也是一种豪华版的baked custard。还有意式奶冻(Panna Cotta)的某些变种,以及南美的Flan(焦糖布丁),哪个没有custard的影子?
所以你看,custard它可以是固体的、半固体的、流动的;可以是馅料、是酱汁、是甜点本身;可以是热的、是冷的。它就像一个百变星君,形态万千。用一个简单的中文词去概括它,本身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我个人,是坚定的“卡仕达酱”派。为什么?因为它保留了一种“异域感”和“专业性”。它提醒我们,这是一个外来物,有着它自己的一套标准和文化。就像我们说“tiramisu”就是提拉米苏,不会非要翻译成“意大利风情咖啡奶酪可可蛋糕”一样。有些东西,音译是最好的尊重。当你开始认真学烘焙,你会发现,没有人会管Crème Pâtissière叫“蛋奶沙司”,大家说的都是“卡仕达酱”。
而 蛋奶沙司 这个词,总让我觉得有点土,有点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餐厅菜单上那种生硬的翻译。它描述了成分,却丢失了灵魂。它太白话了,失去了那种让人充满美好想象的距离感。
至于 吉士,它在我心里已经和“吉士粉”牢牢绑定。那是一种方便快捷的工业化产物,加水或奶一搅一煮就行。它给了无数普通家庭和茶餐厅制作“类custard”口感甜点的捷径。香港茶餐厅的蛋挞、面包店里某些廉价的奶油包,很多用的都是吉士粉调出来的。它的味道,和用新鲜鸡蛋、牛奶、香草荚一点点耐心熬煮出来的真正卡仕达酱相比,就像速溶咖啡之于手冲单品。一个提供的是方便和“那个意思”,一个提供的是真正的风味和体验。所以,一说 吉士,我脑子里就有股挥之不去的、有点廉价的香精味。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Custard到底中文叫什么?
如果你是在写专业的烘焙食谱,或者和懂行的人交流,请毫不犹豫地使用 卡仕达酱。
如果你是在向完全不了解西点的家人朋友解释你做的东西,你可以说:“这是一种用鸡蛋、牛奶和糖做的酱,滑滑的,奶香味很足,有点像融化了的蛋挞心,叫 卡仕达酱,也可以叫它 蛋奶沙司。”
如果你在港式茶餐厅的菜单上看到“吉士XX”,那你心里大概要有数,这东西大概率是吉士粉的产物,别抱太高期望。
语言的翻译,从来不只是字面的对应,更是文化的转码和场景的适配。一个“custard”,折射出的正是中西甜点文化的差异,以及一种新事物融入本土时,在语言上必然会经历的混乱、妥协与最终的共识。而对我这样的吃货来说,纠结这些名字其实是次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下一口能吃到的,是真材实料、用心制作、能让舌尖融化的、那一抹温柔的金黄。管它叫什么呢,好吃就行。
本内容由lily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6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