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cuits中文翻译

“Biscuit”到底翻译成啥?这问题,简直就是翻译界的“甜咸豆花”之争,一个词,横跨大西洋,愣是活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所以,答案得看语境,你问的是哪个国家的“biscuit”。

如果你在英国,或者看的是《唐顿庄园》这类英剧,那biscuit妥妥的就是饼干。就是我们中国人脑海里最经典的那种,咔嚓一声掰断,泡进红茶里会迅速变软,一不留神就断在杯底让你捞半天的那种。比如消化饼(Digestive biscuit)、黄油饼干(Shortbread),这些都是biscuit大家族的一员。它们的特点是酥脆、干燥、偏甜。下午三点一刻,一杯伯爵茶,一碟McVitie’s,这就是标准的英伦风情,这个场景里的biscuit,你翻译成饼干,一点毛病没有。

但!如果你把场景切换到美国,尤其是在南部,那“biscuit”这个词可就完全是另一个物种了。它压根儿不是脆的,而是松软、温热、像个小面包的东西。这时候,最贴切也最信达雅的翻译,是音译的比司吉

我第一次在美剧里看到主角早上从纸袋里掏出一个热气腾腾的“biscuit”,一掰两半,中间夹上煎蛋和培根,当时我就懵了。这……这不是拿奥利奥夹肉吃吗?美国人早餐口味这么硬核?后来去了趟美国,在KFC和一家叫Popeyes的炸鸡店里吃过之后,才恍然大悟,闹了半天,此biscuit非彼饼干

美式的比司吉,口感非常奇妙。它的外皮带着一点点焦香的韧劲,但内心却无比柔软,甚至能用手撕出清晰的、一层一层的纹理。那股浓郁的黄油香气,或者说是buttermilk(白脱牛奶)带来的微酸奶香,是它的灵魂。它通常是咸口的,是正餐的一部分。美国人最经典的吃法,是配炸鸡,或者直接浇上肉汁(Gravy),那种浓稠的、带着肉香的酱汁渗透进比司吉的每一个孔隙里,一口下去,碳水和脂肪带来的满足感能瞬间冲上天灵盖。

所以你看,把这个玩意儿翻译成“饼干”,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性的误会。你跟一个期待着酥脆口感的人说“来个饼干”,结果递给他一个热乎乎软绵绵的小面包,他不得以为你拿错了东西?

那么,除了比司吉这个音译,还有没有别的翻译法?

有的,但都有点问题。

有人把它翻译成松饼。这个翻译在国内一些快餐店菜单上能看到。但问题是,“松饼”这个词本身就已经够混乱了。我们通常说的松饼,更接近于pancake或者muffin,就是那种用面糊在平底锅上烙出来的、圆圆的、蓬松的、经常要淋枫糖浆的甜点。你管美式biscuit叫松饼,虽然抓住了“松”这个特点,但形态和吃法上的差异,还是容易让人混淆。这就像管所有的“面条”都叫“方便面”一样,太笼统,也太不负责任。

还有人觉得它像司康(Scone)。确实,比司吉和英式的司康在制作原理和外形上是近亲。它们都是快速面包(quick bread),都用泡打粉或小苏打来膨发。但口感上,差别还是挺明显的。传统的英式司康更扎实、更干一些,质地偏向蛋糕和面包之间,通常是甜的,要搭配凝脂奶油(clotted cream)和果酱。而美式比司吉呢,更轻盈、更湿润、更分明,黄油含量更高,口感也更偏咸,是餐桌上的主食面包。可以说,比司吉是一个更“不羁”、更“家常”、脂肪含量也更奔放的美国表亲。

所以绕了一大圈,我个人还是坚定地站队比司吉这个翻译。它通过音译,精准地指代了这种特定的食物,避免了和饼干松饼司康产生混淆。当你说出“比司吉”三个字时,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给他科普一下英美两种“biscuit”的天差地别,还能顺便聊聊炸鸡和肉汁,这不比一句干巴巴的“饼干”有意思多了?

语言的背后是文化,食物的背后是生活。一个“biscuit”的翻译之争,背后其实是英美两国饮食文化、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一个是端庄典雅的下午茶伴侣,一个是粗犷豪放的炸鸡搭档。一个属于瓷器碰撞的清脆声,一个属于大快朵颐的满足感。

下次当你在菜单上、在影视剧里、在任何地方再看到“biscuit”这个词时,别急着下定义。先花一秒钟判断一下,你现在身处的世界,是属于福尔摩斯的贝克街221B,还是属于《绝命毒师》里的炸鸡兄弟(Los Pollos Hermanos)?

搞清楚这个,你就知道,你眼前的这个词,究竟是那个需要小心翼翼捏着吃的饼干,还是那个可以豪迈地撕开、蘸满肉汁、塞进嘴里的比司吉了。

biscuits中文翻译

本内容由lily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c.puchedu.cn/95943.html

Like (0)
lilylily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